【談史論兵】第十集:甲午戰爭(下)

【新唐人2009年29日訊】 “三十河東、三十河西,吳白兩起,天賦玄機”。

第10集:甲午戰爭(下)歷史中常有些奇特的迴圈。戰國初期魏文侯拜吳起為將,大敗秦國,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而秦昭王時白起為秦將,又大敗魏國,奪了魏國的河東之地。正是“三十河東、三十河西,吳白兩起,天賦玄機”。

類似的事在西方歷史上也存在。約西元前十三世紀的“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徹底摧毀了小亞細亞的特洛伊城,幾乎將特洛伊人趕盡殺絕。然而幾百年後,特洛伊倖存者的子孫在台伯河邊的七座小山丘上修築了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可是這座小城卻命中註定要秉承天命,走向輝煌。西元前五世紀這座小城開始走向對外征服之路,西元前2世紀,特洛伊倖存者的子孫征服了希臘,建立起了一個囊括整個地中海的首屈一指的大帝國。觀眾朋友們可能已經猜到了——不錯,特洛伊人的後代就是偉大的羅馬。

中日兩國作為東亞的近鄰,在歷史上也有糾割不清的恩怨輪回。西元前663的白江口海戰,大唐重挫日本,粉碎了日本第一次對外擴張的夢想。西元1592年,剛剛完成統一的日本傾全國兵力30余萬人,在豐臣秀吉的號令下,大舉進攻朝鮮。明神宗萬曆皇帝派明軍入朝協助抗倭。 經1592年(壬辰)、1597年(丁酉)兩番大戰,終於成功驅逐日本,第二次粉碎了日本的擴張夢想。朝鮮史稱“壬辰倭亂”、“丁酉再亂”,日本史書則把這次較量稱為“文祿慶長之役”。

甲午之役可說是中日歷史上第三次正式交手。只是事易時移,情形與前兩次已大相徑庭了。甲午戰爭第一階段在朝鮮進行,最主要的陸上戰役就是“平壤戰役”了。最先入朝的清軍即是所謂“四大軍”,分別是:錦州的“毅字軍”;天津小站的“盛字軍”;分駐奉天各地的“奉軍”;以及奉天練軍的“盛字營”和吉林練軍。但是這些部隊分屬不同的派系,一直沒有一個能孚眾望的人統攝全局,造成了駐朝清軍長時間“有將無帥”,浪費了寶貴的時間。直到從成歡之戰敗退下來的直隸提督葉志超退回平壤,清軍才算有了個正式的統帥。

甲午戰爭中,日、清雙方裝備水準接近;而平壤一戰中,兩方也勢均力敵,結果卻是以清軍的大敗虧輸而告終。到底發生了什麼?甲午戰爭後續的進展怎樣?是什麼造成了清朝在坐擁優勢的條件下卻備嘗失敗的苦果?

請和文昭、賀宇博士兩位重回甲午,梳理這一段令中國人心痛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