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億“爛尾樓”向誰問責

【新唐人2010年5月7日訊】內蒙古自治區一個年財政收入僅3千萬的貧困縣,十年來計劃斥資六十多億建新城,結果留下一堆“爛尾樓”,一時間各界紛紛質問,責任該問誰? 09年中國地方政府向銀行舉債超過地方收入,大部分用於面子工程,這些隱形的“爛尾樓”,又該如何問責?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領導,因十年前上級領導視察時提出建新城的意見,為了迎合上級的口味,清水河縣領導不顧縣財政年收入僅3千萬的狀況,開始了一場歷時十年,計劃斥資60多億元的「造新城運動」,由於項目沒有獲得批復,資金無法到位,最終在08年,縣領導放棄搬遷新城,留下一堆已經耗資超過一億的“爛尾樓”,和四千多萬元的債務。

由於清水河縣數年來全部財力用於建設新區,當地經濟發展嚴重滯後,清水河當地居民生活貧困,大都仍住在破舊的窯洞裡。

事件曝光後,一時輿論紛紛質問:應該向誰問責?而當地領導已經換了幾屆, 誰來承擔責任已經成了“死題”。

當地一位幹部表示,新區建設本來就是某些領導“拍腦袋”的結果,缺乏可行性調查研究。有網友卻認為: 項目的自籌資金, 相當於當地10年的財政收入總和 ,建設期的利息,就算全縣人民不吃不喝,需要4年才能還清。老百姓都能看出的亂決策,何以清水河縣領導瞎了眼呢?

無獨有偶,最近江蘇貧困縣阜寧的當地政府,以參與世博為名,耗資數百萬元興建沒有任何使用功能的“山寨版中國館”雕塑,被當地民眾認為是一個“拍腦袋”的面子工程。

許多媒體呼籲,要建立科學的決策機制來制約長官意志,以杜絕拍腦袋決策。然而,上面的這些工程都是看得見的政府項目,《當代中國研究》主編程曉農指出,更多的面子工程,在通過政府投融資平臺進行。

程曉農【錄音】:中國大陸這個財政法本來是規定說不充許地方政府借錢的,但是現在地方政府想了一個花招,它辦 一個由地方政府扶持的公司,名義上不是政府機構,但實際上這個公司是空的,然後由地方政府出面擔保讓這個公司到銀行借錢。

根據中國央行的調研結果,到09年5月,全中國有政府投融資平臺3800多家,負債達5萬2千6百億元,其中80%是通過銀行信貸獲得資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資平臺的負債總規模,已經超過了地方政府全年的總財政收入。

程曉農表示,這些資金大部分都用在面子工程上。

程曉農【錄音】:地方政府用地方的投融資公司通過向銀行借貸,借來的貸款所從事的這些項目,絕大部分就是為政府增加臉面的一些工程,比方講,給政府蓋大樓啊,或者蓋一個體育館啊,修一些高速公路等等等等…,這些投資基本上可以講是投下去後不會有回報的。

對於這種現象,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對媒體表示,一些地方政府熱衷於搞城市建設的“大手筆”,不是政績需要,就是受利益驅使。

一位銀行業官員對《中國經濟週刊》表示,對地方政府官員而言,“誰借的錢越多,誰在任期內的政績就越大”

新唐人記者 梁欣、寧修、吳慧真 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