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82】一、台灣社會生病了?割喉案後的集體省思

【新唐人亞太台 2015 年 06 月 06 日訊】數據顯示,短短八年內,台灣就發生了六起類似的隨機殺人案件,而且週期似乎越來越短,很多人的答案是,台灣社會,生病了。不過,面對悲劇接踵而至,部分輿論卻導向死刑存廢爭議,但重點似乎應該是,未來,台灣要如何面對,人心疏離下的社會問題?究竟要用激情,還是理性思辨?我們和您一起,在黑暗中反思。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 宋文舉(2015.05.30):「不斷的搶救,還是沒辦法挽回這個,非常抱歉,沒有搶救成功,我們實在是沒辦法。」

抿著嘴強忍情緒,18小時搶救挽不回女童,看盡生死的榮總醫師團隊,搖頭直呼太殘忍。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任 宋文舉(2015.05.30):「我想沒有一個人能接受這種,這種狀況,沒有,包括我們的醫護人員,我們也是有兒有女的。太殘忍了。」

沒有人能夠接受,一個女童的無辜生命,竟葬送在兇嫌隨機挑選的殺意中。
曠職的29歲龔姓男子,29日下午翻過圍牆擅闖學校,對毫無抵抗能力的劉小妹妹痛下殺手,事後甚至冷靜報案,供稱自己「幻聽」。

是什麼原因,讓龔重安回到17年前畢業的母校,犯下駭人聽聞的割喉案,家人找媒體道歉,唯一線索卻只有,五年前的離群索居。

龔重安哥哥:「自從他搬出去之後,他就不肯,不願意跟我聊啊。他根本就不接家裡電話啊。壓根都想不到。(之前有受過什麼挫折跟你講過嗎?)就沒有啊,完全沒有講過啊。我也一直搞不清楚,我弟弟為什麼會這麼大的差異?以前他明明就是好的,怎麼變成這個樣子?」

劉小妹妹,不幸遇害的隔天,附近居民,手捧一束束鮮花,自發前來,在大門緊閉的校徽上,串起紙鶴祈福,用紙條寄託思念,許多家長,緊握身旁小手,哽咽不捨。

送花民眾:「這是我唯一能做的。」

送花民眾:「過來看看她,希望她能夠當個更可愛的天使,然後也希望學校可以更重視,因為以後我的孩子也許也是唸這間學校,所以也希望他可以平安的長大。」

哀悼還來不及長大就殞落的生命,女童的靈堂牆上,同樣貼滿各界祝福,但孩子上廁所一去不回,遇害女童的古箏老師,自責自己是間接兇手,也痛陳,社會,生病了。

遇害女童古箏老師:「現在是,我們的社會出問題了,我們的社會生病了,請你們去研究一下,要怎麼對症下藥,把他們的心理疾病,拔除掉。」

女童離開的八天前,竹東橋下一名14歲少女,橫死多天,因一句口角,被七人圍毆輪暴,性侵焚屍,難以置信的是,聚眾施暴的嫌犯當中,竟有年僅9歲及11歲的少女,而且七人都來自破碎家庭,這樣令人心痛的消息,就在割喉案後,被淹沒。

曾幾何時,重大社會新聞事件,對台灣而言,竟是那麼容易被遺忘?我們還來不及檢討,又可能要面對下一個兇殘。

而總是有人,要以同仇敵愾的憤怒,率先高呼,殺人償命。

警察大學教授 葉毓蘭:「在前天我喊出殺童者應該判死刑之後,如果各位去看看蘋果日報上面,我大概從來沒有這麼高的支持度,有14萬的去按讚,然後全部的都是一致的在這邊支持。」

一時之間,處以斬立決的極刑,彷彿成了對待割喉案的唯一解藥,中華民國政府,選在女童頭七隔天,無預警槍決六名死刑犯,反倒激化民間意見,任其短兵相接。

廢死聯盟 VS. 反廢死人士:「共同面對。(講的很好聽共同面對,怎麼面對呀!)
找出犯罪成因,才能對症下藥。(支持廢死就是縱容殺人)」

人本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 謝淑美:「台灣社會自從發生這件事以來,哪一家是安安心心的睡覺,哪一家沒有掉眼淚,只因為立場不同,就需要妖魔化別人嗎?這樣可以解決問題嗎?」

廢死聯盟執行長 林欣怡:「我們的憤怒是針對政府,我們可以理解民眾的憤怒,所以我們的憤怒是針對政府,但是他們的憤怒,卻是針對我們。」

共同面對的聲音,遭到稀釋,廢死與反廢死,原本可以是場理性論辯,如今卻淪為口水。苗博雅就批評,2010年以來,馬政府拿死囚的血暖民調操弄民意,是在侮辱理性支持死刑的民眾。

民進黨立委 段宜康:「我們對國民黨的朋友,最大的質疑是在,它把一個可以理性討論的重大社會議題,當作政治鬥爭的手段,就把這個議題可以理性討論的空間就犧牲掉了。」

前廢死聯盟法務主任 苗博雅:「死刑是個人責任,他到底要負多少責任的問題,他並不是一個解決犯罪問題的解方,那我們,當然,個人一定要為他的行為作出負責,一定要為他的行為 懺悔跟贖罪,一定要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這個沒有問題,但是我們現在應該要把心力集中到,如何預防下一次的事件再發生,司法審判,交給司法,那社會改革, 應該是大家一起要來努力。」

認為生病的台灣,應從最基本的社會工程做起,當我們開始正視問題,才會發現,學校圍籬,可以輕易加高,但人心的疏離,總是最難。

學生家長:「像這個圍牆,其實誰都爬的過去,那你說,社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怎麼講,要怪誰?」

學生家長:「中間,年輕人這方面,為什麼心裡這麼不安,為什麼,給年輕人的壓力為什麼那麼大?就感覺政客們,不知道在想什麼東西,這方面好像做的不夠好,因為年輕人的壓力真的太大了,說實在的。」

列管失業者,再度標籤化,對遊盪在社會邊緣的人來說,是推力還是阻力?要思考的是,家庭、學校、社會建構起的防護網要如何支持,才能免於「孤立」?

台北市長 柯文哲:「在鄭捷事件,我們在學生這邊,有建立一套追蹤系統,像昨天那個就是,就是新的問題,如果在社會中,有一個,他不是在目前的社會網絡裡面,可以追蹤的人,怎麼辦?」

北捷陰影剛滿一年,又面臨校園割喉之痛,面對無差別殺人的惶惶不安,台灣各界都該以冷靜取代激情,自我克制,一起走過理性思辨的幽谷。司法有義務懲處重刑犯,媒體有責任不要渲染,政府也應努力,讓人人都有一席立身之地。

文字採訪:張芝瑄
攝影剪輯:曾奕豪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