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 芒種

芒種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歷書》記載:「斗指已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谷,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

中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

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同一節氣的氣候特徵也有差異。中國中部的長江中、下游地區,雨量增多,氣溫升高,進入連綿陰雨的梅雨季節,空氣十分潮濕,天氣異常濕熱,各種衣物器具極易發霉,所以,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把這種天氣叫做「黃梅天」。另外,中國的端午節多在芒種日的前後,民間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說法。此話告訴人們,端午節沒過,御寒的衣服不要脫去,以免受寒。

在中國的江西省有諺語:「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幾句話,反應了夏天人們的通病——懶散。其原因是夏季氣溫升高,空氣中的濕度增加,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發散出來,即熱蒸濕動,濕熱彌漫空氣,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離濕熱之氣。所以,暑令濕勝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在芒種節氣里大家要注意增強體質,避免季節性疾病和傳染病的發生,如中暑、腮腺炎、水痘等。

芒種的養生重點要根據季節的氣候特徵,在精神調養上應該使自己的精神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惱怒憂郁不可有,這樣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

起居方面,因為天氣較熱,夏日晝長夜短,大部分人會晚睡早起,所以中午小憩可助恢復疲勞,有利於健康。另外,也要適當地接受陽光照射(避開太陽直射,注意防暑),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芒種過後,午時天熱,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換。為避免中暑,芒種後要常洗澡,這樣可使皮膚疏松,「陽熱」易於發泄。但須注意的一點,在出汗時不要立即洗澡,中國有句老話,「汗出不見濕」,若「汗出見濕,乃生痤瘡」。

飲食調養方面,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夏三月的飲食宜清補。《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元代醫家朱丹溪的《茹談論》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沖和之味」。

另外,我們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告誡人們食勿過咸、過甜。飲食過咸,體內鈉離子過剩,年齡大者,活動量小,會使血壓升高,甚者可造成腦血管功能障礙。吃甜食過多,對人體健康也不利,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碳水化合物的代謝能力逐漸降低,易引起中間產物如蔗糖的積累,而蔗糖可導致高脂血癥和高膽固醇癥,嚴重者還可誘發糖尿病。由此可見,飲食是養生防病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

因此,在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汗易外泄,耗氣傷津之時,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飲食。老年人因機體功能減退,熱天消化液分泌減少,心腦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飲食宜清補為主,輔以清暑解熱護胃益脾和具有降壓、降脂的食品。女士在月經期或產後期間,雖天氣漸熱,也忌食生冷性涼之品以防由此引發其它疾病。

「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芒種時節,田野景色秀麗,秧苗嫩綠,一派生機。當此之時,正是我們抓緊時間,努力學習、工作,培福修慧的大好時機。讓我們在忙碌中體會到人們的辛勞,生活的不易;在忙碌中歷事練心,感受成長的喜悅!

 

資料: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