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 夏至

夏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每年的6月21日前後,視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歷書》記載:「斗指乙,為夏至。萬物於此皆假大而極至,時夏將至,故名也。」

《恪遵憲度抄本》:「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杭州市為14小時,北京約15小時,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夏至以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麋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左右。

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即「心靜自然涼」,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郁,則有礙氣機通暢,皆非所宜。

在起居調養方面,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大抵會晚睡早起,所以中午宜有短暫的休憩,補充體力。夏季炎熱,「暑易傷氣」,若汗泄太過,令人頭昏胸悶,心悸口渴,惡心甚至昏迷。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減輕疲勞之感。

每日溫水洗澡也是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而且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另外,夏日炎熱,許多人喜歡將風扇和空調直接對著身體吹,結果導致一時或日後許多疾病發生。我們了解到一個事實,就是身體感到涼爽是由於房間空氣能流通,自然就會舒適。故此當暑熱難耐,我們可以利用風扇朝人體不到的地方吹,空氣流通,「涼效」就達到了。另外,晚間入睡前,可以利用空調把房間溫度涼下來,睡前將空調關了,入睡之後,夜間氣溫也逐漸下降,這樣人就能順其自然美美地睡一個好覺了。

運動調養也是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有條件的人可以到森林、海濱地區去療養、度假。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宜損陽氣。在運動鍛煉過程中,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因極熱和極涼相激,很容易引起中暑,或風濕痛等癥。雖然年輕時不明顯,但中晚年出現癥狀,就非常難受了。

「夏至三庚數頭伏」,在農歷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可以適當注意飲食補養,北京流行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因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寒涼食品均要「食適可,勿過則」。

廚房是藝術的殿堂,在炎炎夏季,可以多做一些涼拌菜品來令人食欲大增。譬如有經驗的長者介紹涼拌西紅柿,里面配嫩姜,因姜屬熱性。此菜口感很好,雖是涼拌,但食性互補,可以放心食用。另外,菠蘿蜜,加點嫩姜絲,也非常可口。廚房當家人,看到這里,必定也會自行研發,做出好吃的飯菜令到家人身心愉悅。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炎熱的夏季,雨水充足,萬物蓬勃生長,開花結果,顯出一派繁茂豐碩的景象。猶如人生的盛年,創造與收獲并舉。時光流逝,一日難再。且讓我們珍惜眼前這一刻,讓生命發揮無限的價值!

資料: 大方廣文化公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