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 寧心安神解煩憂

中醫調理 寧心安神解煩憂

文/記者李郁玫

一位50歲婦女,正值更年期,平時個性急躁,晚上不易入睡,又有胃食道逆流;曾經被西醫診斷有自律神經失調,所以只要身體有一點微恙,馬上去大醫院檢查。近日她因便祕問題到大醫院照大腸鏡,檢查結果正常,因此自行服用瀉藥,吃完馬上拉肚子,但之後又連續3天無法自行解便,需要依靠浣腸劑,於是前往中醫科求診。在治療一星期之後,逐漸可以自行排便;治療一個月後,體重減輕2公斤,接著繼續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問題,並於服用中藥半年後,開始減少使用抗焦慮藥物劑量,也不用再服安眠藥入眠。 

自律神經失調非疾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說,此患者個性要求盡善盡美,情緒易怒,而且自覺壓力大,就診時還發現有肩頸僵硬問題但不自知,總覺得自己身體沒有一處是健康的,一有小感冒就到處求診,經常伴隨喘和心悸,也因此無法安心服藥抗病。這些情況確實像自律神經失調所引發的問題,但自律神經失調只是一群症狀的統稱,並非是一種疾病。 

好發於女性

謝旭東表示,現代人的生活步調快速、壓力大,很多婦女不只有忙上班的工作,回家還有很多家務要打理,因此自律神經失調問題好發於女性身上,而且根據臨床統計顯示,超過50%的更年期婦女也會有此問題。由於自律神經分布於全身,所以引發的症狀可以從頭到腳,例如:偏頭痛、耳鳴、掉髮、恐慌症、焦慮、失眠、潮熱盜汗、皮膚病、心悸胸悶、大腸激躁症、頻尿等,多數婦女經過儀器檢查並無發現特別的問題,最後只有尋求身心科協助,服用鎮靜安眠、抗焦慮類的藥物緩解。 

中醫調理方式

謝旭東提出,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屬於「百合」、「臟躁」範疇,長期累積心理壓力讓精神意識受到影響,導致恐慌症、焦慮症等問題,常是自律神經失調的背後原因,就像此患者因壓力導致體內臟腑受到情志所傷,而造成「肝氣鬱結」問題。因此服用的中藥是以疏肝調暢氣機的「逍遙散」為主,一開始配合杏仁、瓜蔞仁等仁類藥物潤腸通便,之後仍以逍遙散為底方隨證加減用藥,且配合院方即飲包「甘玉茶」(柴胡、白芍、當歸、白朮、甘草、麥門冬、熟地、遠志),明顯地改善不適症狀。 

謝旭東補充說,由於肝主全身氣機的通暢,如同自律神經掌管全身,氣滯在何處,何處就會出現症狀,若氣滯在腸道則會排便不順,氣滯在胸口則會胸悶發慌,氣滯在胃部則會反酸,氣滯久容易化火,火性上炎就會導致心神不安、失眠等問題。 

調整生活的4個方向

謝旭東提醒,自律神經失調不是絕症,只要願意放鬆心情接受治療,都能夠把病情控制,甚至完全康復。在此也建議有自律神經失調問題的民眾,平時生活可從以下4個方向開始做調整。

1.    保持規律運動,早睡早起,擺脫失眠。

2.    每日煮「安神解鬱茶」(百合5錢、柏子仁3錢、紅棗3顆)飲用。

3.    按摩太衝、神門、內關、三陰交穴,可在睡前雙側各輪流按摩3分鐘,不只能安心入眠,也能讓隔天活力充沛。

4.    放鬆自己,靜坐冥想,雖然要求完美沒有錯,但能把要求完美當作是對自己的期許、希望,反而能減少不必要的壓力。◇

 

轉自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