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腹瀉30次 結腸炎誤當痔瘡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11 月 17 日訊】台中一名54歲的歐先生,8年前出現血便,後來給醫生檢查,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發炎性腸道疾病、因免疫失調而造成,醫師提醒民眾,如果沒有妥善治療,罹患腸癌的風險可能性大增。

病友 歐先生:「沒有辦法出遠門,沒有辦法工作啊,你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一定要找廁所。」

現年54歲的歐先生,8年前出現血便,卻以為是痔瘡,最嚴重的一年,每天要跑20到30趟 廁所,後來自行買藥服用了3個月沒有改善,到醫院檢查,確診是潰瘍性結腸炎,已有長達105公分的大腸處於嚴重發炎的狀態。

教學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 林敬斌:「那病友通常在早期發病的時候是以血便、裡急後重為主,常常被誤認為是痔瘡。」

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好發生在24到40歲的年輕人,如不積極治療,比起一般人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要高出五倍。

教學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 林敬斌:「結腸炎它是腸子一種慢性、反覆發炎的疾病,那它由於是黏膜發炎相當嚴重,所以最終會導致出血,甚至最後會引起慢性的腸道黏膜癒合不了,甚至大腸癌的一個風險。」

林醫師說,過去十年來,台灣罹患潰瘍性結腸炎的人數就增加了 81%。目前生物製劑療法已納入健保給付,他鼓勵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友,要勇敢面對疾病,配合醫師診斷與積極治療,就有機會可以恢復到正常生活。

新唐人亞太電視 邱添喜 趙揚 台灣台中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