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矽谷在台灣 台灣紡織早就在打國際盃|新聞最聚焦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3 月 25 日訊】台灣紡織業,目前是全球紡織業研發重鎮,全球機能性布料市占率達7成,前五大品牌的產品,超過8成與台灣有關,台灣紡織矽谷,為何可以讓國際知名品牌都買單?而台灣的紡織產業,又如何能夠成功從夕陽產業,轉型成為龍頭產業?帶您聚焦。

紡織機24小時不停運作,一個廠區285台織機,一個月能生產出225萬碼的機能性布料,一年的產量,足以將台灣環繞21圈。

經濟部工業局紡織產業發展推動辦公室主持人 陳進來:「全世界的品牌大概有九成,都採用了台灣的機能性布料,這也是我們台灣之光。」

台灣機能性布料聲名遠播,在全球機能性布料市場上的市占率達7成,前五大品牌的產品,超過8成與台灣有關,也讓台灣被稱做「紡織矽谷」。

力麗企業副總經理 陳漢卿:「我們大概現在有銷售過的國家,大概68個國家,但是長期在運作的國家大概有50個國家,就是每個月幾乎都有在交易的,差不多45到50個國家,那這個部分呢,我們幾乎五大洲都有、五大洲都有,那現在目前大概最,以紗線來講我最大的外銷地區是日本,第二個就是歐洲,第三個就所謂的北美,第四個在東南亞,第五個就是比較散啦,像現在有比較屬於紐澳地區的部分。」

紡織業一直以來都是台灣的創匯重要產業,早年排創匯第1位,以勞力密集的成衣為主,現在仍是第3位,以每年平均100多億美元的出口值,位居全球第5大地位,不過,10多年前,紡織業一度被認為是「夕陽產業」。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技正 張雲評:「2000年前後那個時候,曾經有一批的這個外移潮,那可能整個氛圍上會認為說,好像紡織產業一直都在外移,那事實上我們後來也看到了,但是在歷經了這個,譬如說全球金融風暴等等的這樣一個,還有全球化這樣一個浪潮之下,那台灣紡織產業到、一直到目前為止,都還能維持到4千億的產值,而且也一直是穩居我國的這個前3大的創匯產業,所以在這個部份我們,我並不認為說這個產業,它曾經是什麼一個夕陽工業。」

那時,台灣近3分之2的成衣公司外移或關廠,每年產值不斷萎縮,但靠著產業轉型和布料研發等努力,紡織業站穩腳步挺了下來。

力鵬企業副董事長 林文仲:「你沒有把你的技術層次提高的話,移到那邊去也是糟糕,所以10幾年後呢,有人講說、林總你講的話是對的,他們去的大部分都是鎩羽而歸,所以現在從中國大陸現在要往東南亞又移,所以這樣移的話,畢竟不是辦法。」

力鵬企業副董事長 林文仲:「當你一個企業你本身如果不去做一些改變的話,只是把廠房移到大陸、移到東南亞,那邊土地便宜、人工便宜沒有錯,但你的同行還是移到那個地方去,到後面一樣又殺得頭破血流。」

台灣上游廠商在歷經長期競爭淘汰,至今還能夠屹立不搖的,不是打入中國內需市場供應鏈,擁有穩定下游客戶,就是在產品開發上,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力鵬企業副董事長 林文仲:「拼價格那個時代過去了,台灣一定要做到only me,只有我可以做,所以你一定要有一個特殊的功能在那邊才可以,沒有辦法被人家取代的,像以前,目前也是一樣,台灣、國際上一些品牌,每年就下訂單給你,但是他的條件就是要給你砍單價,他量大但是砍單價,那台灣已經沒有那個優勢了,所以你必須要做個轉移。」

力麗企業副總經理 陳漢卿:「大量它就是便宜、才有大量,就跟現在所謂的快時尚一樣,它就大量生產快速生產,那這個的價格競爭確實這個單轉出去,我們不想轉回來,但是我們現在想轉回來的就是剛剛講過的,靠設計、靠機台改造這種研發的東西,那這個東西其實到目前老實講也沒有真正的轉出去,我們所謂紡織業裡面聽到的,大概轉出去的部分就是成衣這一塊,大量用人力的這個部分,那像現在我們來講,再轉回來部分就是,我們靠我們現在的交貨的這個信用度,還有品質的良率,那這個部分呢,能轉單的這個契機就是這個,就是它的特殊性跟它的誠信度,就是萬一有問題,以台灣的廠商以我們來講,百分之百負責,那目前這一塊呢,尤其在東南亞或者是在中國大陸這一塊,確實他們在執行上,經過客戶這邊、品牌商這邊的回饋,確實他們這一塊,還沒辦法跟台灣競爭。」

力麗企業副總經理 陳漢卿:「那台灣就是做輕薄短小、快速交貨,而且它產業聚落非常完整,那這個部分是大陸在往後幾年還是沒辦法跟上的一點,所以台灣還是有它的優勢。」

台灣光是登記有案的紡織廠就有4400多家,放眼其他國家,品牌商已經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能夠像台灣這樣,在短短50公里內就能找齊,提供完整而且專業生產服務的地方。

力鵬企業副董事長 林文仲:「台灣小,那不過小、我們南北不過3、4百公里,那如果讓我們的上中下游,從我們原料、抽絲、假撚、織布、染整,包括成衣、設計串聯在一起,我們能夠快速的反應。」

力鵬企業副董事長 林文仲:「我們跟客戶要開發一個產品,講好到生產出來,兩天不到一個禮拜就做出來了,大陸可能要一個月,那所以在這個目前數位化、智慧化的時代的時候,快速反應很重要,那如何把我們的劣勢轉化為優勢,所以MIT的優勢就在這個地方。」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協理 邱勝福:「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其實聯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聯盟裡面會產生上下游跟垂直整合的擴大效應,這個擴大效應會從紡織業延伸到非紡織領域,所以我們在講跨領域的合作,那聯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而不只產業結盟、快速反應,台灣的學術界與政府機關也同樣在紡織這個領域上有所建樹,不單在技術研發上提供支援,對於布料標準的制訂上,也緊追在先進國家之後。

紡織產業發展推動辦公室主持人 陳進來:「台灣的研發跟產業的這個連結非常快速,那為什麼要強調這個部分,因為我們從這個政府的資源開始,到法人的研究單位的投入,到學術界的基礎、人才的培育,到業界的這種連結,可以說是緊密相連,一環扣一環、環環相扣,也因為有這樣的一個研發的體系,形成一個生態系的研發體系,所以說我們的技術核心可以扎根,扎根那就可以發光發亮,來做這個機能性的最佳的供應來源。」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協理 邱勝福:「從國際的這種開發中國家大概可以看的出,全世界IOS標準的製訂,大概不是歐盟國家的就是美國,要不然就是日本,大概就是這個樣子。」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協理 邱勝福:「我們未來在這一段裡面,除了產品開發、技術開發、專利的布局,我們在標準的製訂這個領域裡面,其實在紡織業裡面還做了非常多。」

對於製造業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缺工情況越來越普遍的現像,台灣的紡織廠商也都朝這自動化的方向去發展,讓員工只需要做電腦控制及維修保養。

力麗企業副總經理 陳漢卿:「整條線是自動化的,幾乎百分之80自動化,就是整個它產品,除了第一關的掛紗人員必須用人力以外,到最後的出貨,人力全部不用去碰到它,就是整個自動化,那這個部分我們也是好幾年前就開始在做了,不是現在,那只是現在又更精緻,在往一些比較細緻的這個自動化再去做一些投資。」

陳漢卿表示,如果以同樣產能來看,自動化與沒有自動化相比,大約可以節省40%左右的產線人力,對於產品品質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

力麗企業副總經理 陳漢卿:「推生產4.0、推這個工業4.0,都是往這個自動化的方向去做,所以這個部分基本上,會隨著它一些這個廠商的配合度,引進一些國外的一些技術,那這個還會繼續,因為不走這條路是不行的,那就是盡量去做細緻化的東西,不要做大量人力要去支援的東西,在短時間裡面,這個部分是比較,而且機器人這個所謂的自動化,它的精密度,也會減少一些人為的這個錯誤率,確實有幫助,但是投資的也不輕啦。」

台灣廠商除了要不斷創造產品的附加價值之外,打造自有品牌,發展自有通路,也成了未來是否能保有優勢的關鍵。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技正 張雲評:「台灣紡織產業目前比較缺乏的是,這個品牌行銷的這一方面的能力,那因為過去我們做過分析,在整個不管是說什麼樣的產品,就是說你製造跟品牌這樣的分工來看的話,這其實一個產品利潤,64%是品牌商給賺走,那36%的部分才是由整個製造鏈這個地方來分享。」

台灣擅長製造,設計也還可以,但是品牌行銷能力就很弱,對台灣紡織產業而言,「品牌」價值仍在萌芽的階段,還不足成氣候。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協理 邱勝福:「像儒鴻的洪董講的,他說我這一輩子我只做到ODM(委託設計製造),我不做OBM(自有品牌生產),那周理平、聚陽的周理平,他做到ODM他要跨到OBM還沒有跨成功,那現在的布料供應商像聚陽、像力麗、像遠東,都開始在布局,它後面這個品牌端了。」

台灣機能性布料、紗線、原料經過多年的經營,在國際間都有不錯的知名度,但是一直還沒有能越上國際的自有成衣品牌。

力麗企業副總經理 陳漢卿:「力寶龍這個品牌我們建立了10年,現在力寶龍品牌應該是所有,要想到你要這個測試最新的機器的驗收,一定指定兩家的原料,一個就是力寶龍,一個就是巴斯夫,所以這個是目前品牌建立不容易的地方。」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協理 邱勝福:「那過去我們在看的就是布料供應商,那我們最近這幾年在看的是,到底我們國內的品牌可不可以扶植上來,能讓你的製造、強調製造跳到服務端裡面來,這一段裡面我們其實是把台灣在戶外裡面的品牌整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就成立了一個TOG的聯盟。」

在全球化競爭趨勢下,未來台灣紡織業可能不單只要保持製造技術優勢就可以繼續存活下去,而是必須從代工模式走出,創造更有價值的競爭力,產業升級、創造品牌價值,才能為台灣紡織業打下未來繼續打國際盃的基礎。

採訪撰稿:黃庭鋒
攝影後製:高健倫

您也會想看↓↓↓↓↓
世界該感謝台灣的7個理由│老外看台灣 
全球紡織業重鎮在台 機能性布料市占七成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