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紀錄台灣 齊柏林用生命反思山河破|新聞最聚焦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6 月 17 日訊】6月10日中午,傳來《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搭乘直升機墜毀的消息,一時之間,許多人不敢置信,因為兩天前,他還壯志凌雲的,宣告投入續集拍攝,當許多人感嘆天地痛失英才的同時,我們帶您看見,齊柏林和他的《看見台灣》,到底留下了什麼?他的精神,又是否能夠延續下去?

空軍弟兄,列隊舉手禮,送這位空中好友,最後一程。 

「柏林哥上飛機喔。」 

導演齊柏林,最後的飛行,搭上C-130運輸機,再次俯瞰大地,只是這次,他永遠化作天邊飄盪的一朵雲,從更高的天堂俯視人間。 

「敬禮」 

一樣的巍峨高山,齊柏林一千多個日子的想望壯志未酬,在離去的前兩天,他才把玩著最新機器,宣告下一部片,將以4K畫質跨越國境,上天下海,看見島嶼的前生今世。 

導演 齊柏林(2017.6.8 ):「我因為這部片子,然後去了30幾個國家,從這個過程當中得到非常多的靈感,所以我很希望透過這樣的高度和廣度,讓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世界可以看見台灣,也可以讓台灣看見世界。」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郭珊珊(2017.6.8 ):「我想謝謝齊導,願意帶領我們可以看得更廣,看得更遠,可以發現到,台灣有這麼美好的土地,有這麼善良的人民,而且我們有這麼高的自覺性,希望能夠關懷我們自己的土地跟環境。」 

挾著史上最賣座紀錄片的氣勢,記者會現場彷彿《看見台灣》的同學會,包括一開始就贊助的台達電、緯創、富邦、後來才加入的王道銀行等,還有前總統馬英九夫人周美青,始終義氣相挺的導演吳念真、藝人林慶台都現身,替齊導圓第二個夢。 

導演 齊柏林(2013.10.1):「2008年有這個想法的時候,我跟很多人講,說我想要拍屬於台灣土地故事,空拍的影片,然後很多人跟我說不可能,包括吳導也說不可能。」 

導演 齊柏林(2014):「其實說真的,我自己給自己很強烈的使命感,你看在我做這件事情之前,好像沒有第二個人做這樣的事情。」 

把紀錄台灣,當成一輩子的使命,齊柏林從高空攫取到的每一寸土地,美得令人屏息,傷得讓人心憂,高空的視覺震撼,迅速匯聚成2億2千萬的票房,席捲全台。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2013.10.1):「每一個台灣人都來看,然後看完之後好好省思,把這個種子放到我們心裡頭,好好的去想一下,我們要選擇什麼樣子的生活環境?我們要給我們孩子什麼?我們要同樣的為台灣創造一個什麼樣子的未來?」 

導演 吳念真(2013.10.1):「一個最大的感覺是,有一個成語必須要改變,『人定勝天』,沒有,人勝不過天,對,今天從這塊土地所掠奪的,到有一天,天會從你身上再把它拿回來。」 

毫無節制地掠奪定會引起反撲,齊柏林飛得夠高,從天際鳥瞰大地傷痕,反而更懂得謙卑面對土地,我們也才發現,環境議題,原來還能動員這麼多民間力量,在台灣,或許也唯有齊柏林。 

《齊柏林:高空捕捉台灣之美》(2012):「20多年來,就是從事平面空中攝影的工作,拍了超過30萬張的台灣第裡空拍影像,我只拍台灣,因為我跟台灣的土地談了一場戀愛。然後台灣的環境哪裡美麗、哪裡有傷痕,我大致上都瞭解。」 

高雄市長 陳菊(2013.10.24):「愛台灣、看見台灣,我想我們就支持,像齊柏林先生這樣,充滿理想的人。」 

辭去23年的公職,捨棄400萬退休俸,甚至拿房子抵押,抱回三千萬的攝影機,連兒子都稱他為「太愛台灣的熱血笨蛋」,但每一場露天放映會,齊柏林都用一萬四千英呎的視野,感動無數觀眾。 

高雄民眾(2013.10.24):「這些人在看Discovery或是什麼,就會覺的國外好美,那今天看到這影片就覺得,台灣就是一個傳說,真的太漂亮,真的太漂亮了。」 

台北民眾(2013.10.31):「讓更多人會關注台灣的環境,那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很美的地方,應該要好好保護。」 

導演 齊柏林(2014):「兩億代表一個什麼數字呢?它除了是票房的數字以外,它代表的是超過一百萬的台灣人次看過這部電影,其實它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不過,當熱潮退去,影片中詰問的環境議題,到底還有多少人記得? 

時任內政部長 李鴻源(2013.12.04):「清境這件事情,它叫做超限利用,那超限利用它牽扯的就是,第一個它有沒有執照?第二個,對霧社水庫的破壞非常的嚴重,然後我們要來取締,那現有的這些假如它都是合法的,如何讓它修改到符合所謂的低衝擊開發。」 

不搭調的歐風民宿,風災後成堆的漂流木,變色的後勁溪,光禿的山頭,傾頹的房舍,泡在海中的墓地,如此怵目驚心,當年政府曾組專案小組,列管16項,只是沉痾已久的結構性環境問題,依舊被輕輕放下,又或者,權力者從來都擅於遺忘。五年之後,亞泥只是,挖得更深。 

導演 齊柏林(2017.6.8 ):「因為我一直不是用一種批判的方式,來講述環境的議題。」 

導演 齊柏林(2014):「那我想《看見台灣》是一個起點,因為《看見台灣》,我們其實是用一個,真的是用一個很謙卑的角度,然後去自我反省,然後希望讓人民跟政府之間,能夠有共同的體認,共同的目標。」 

四年過去政黨輪替,破碎山河卻一如往昔,當齊柏林溫柔敦厚的召喚,離我們遠去,陳芳明沉痛哀悼:「政黨輪替,財團永不輪替!」 

導演 吳念真(2017.6.8 ):「你看到很多事情叫政府做,那不夠,政府永遠最慢,因為它要預算、它多事情、它要權力鬥爭,不可能的,所以我一直認為,台灣很多事情很可愛的地方,是因為我們看到了,我們就去做了。」 

看見之後,付諸行動,勇敢面對問題。齊柏林飛上青天,卻始終心繫土地,從高中就受劉克襄的啟發走上攝影路,2005年的《悲歌美麗島》,早已負向勾勒出《看見台灣》的雛型,後又因演講時學生打瞌睡,憤而萌生拍片念頭,莫拉克風災後,齊柏林更心心念念,效法《盧貝松之搶救地球》,溫熱世人的無知與冷漠。 

導演 齊柏林(2014):「(中國女記者)沒講兩句話她就哭了,她就掉眼淚了,然後她當然為這部電影感動,她也非常配服台灣人有這麼高度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且非常配服台灣,可以讓這樣的片型可以在台灣上映,而且可以得到觀眾的支持,她很希望中國大陸也能有一部類似的環保電影,就做《看見大陸》,但是她講完以後,他就自己低著頭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帶著爽朗的笑容,齊柏林留下30萬張平面攝影作品,近兩萬分鐘影片素材,俯仰無愧,堪稱台灣人追夢典範,不過這個外省二代的熱忱難以企及,未竟遺志恐怕成絕響。 

台達電創辦人 鄭崇華:「這些畫面都非常珍貴,可是我們在想,他是用他的生命來拿到的,這個第二的片子,因為問題不是,不是錢的問題,是你找不到另外一個齊柏林。」 

《看見台灣》製片 曾瓊瑤:「齊柏林導演在我們心中是唯一的,他也是台灣唯一的,這麼世界上面唯一的齊柏林,我們覺得短期內很難有下一個齊柏林。」 

以展覽、音樂會、重新上映的方式,憑弔齊導,或許,台灣,很難再找到,另一個齊柏林,不過,他眼下的美麗與哀愁,將跨越時間國界,繼續喚醒人們,反思破河山。 

文字撰稿:張芝瑄 
攝影後製:高健倫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