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代表作 戰爭與器官移植中反思人性

石黑一雄代表作 戰爭與器官移植中反思人性

新唐人亞太台張東旭綜合報導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日裔英國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獲獎原因是「他小說中的偉大的情感力量,揭示了我們與世界虛幻聯繫下的深奧(涵義)」。他有多項代表作尤其受關注,被拍翻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其中,人氣日劇《別讓我走》故事探討器官移植,在對照現實世界時,頗令人聯想在中國發生的強摘活體器官、近年屢發生學生離奇失蹤事件。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常務祕書戴紐斯(Sara Danius)表示,石黑一雄「發展出有自己審美觀的小宇宙」,作品就像是珍.奧斯汀與卡夫卡的綜合體,再添加一些普魯斯特。

石黑一雄1954年出生於日本長崎,長崎1945年二戰結束前曾受到原子彈轟炸,他五歲時跟著家人移居英國,成年後才去日本訪問。今年62歲的石黑一雄有幾項代表作尤其受關注,被拍翻為電影、電視劇、舞台劇。

代表作觸及戰爭反省、器官移植與人性倫理

據《大紀元時報》報導,被譯成中文的《遠山淡影》(A Pale View of Hills)。故事講述了生活於在同一家庭的三個女性,主角Etsuko是移居英國的日本人,帶著沉痛的戰後創傷;主角的女兒Niki只有一半日本血統,卻已完全西化;另一個女兒Keiko具有完全的日本血統,最後自殺了局。

石黑一雄1989年出版的《長日將盡》(或譯 長日留痕 The Remains of the Day),講述了一位英國管家在二戰後回憶自己在戰時的職責與戀情,帶出英格蘭二戰前後的轉變,曾獲英國文學界最高榮譽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1993年被翻拍為電影,入圍奧斯卡獎八項提名。

石黑一雄曾獲布克獎的名作《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又譯《告別有情天》)1993年被翻拍電影。(圖/維基百科)
石黑一雄曾獲布克獎的名作《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又譯《告別有情天》)1993年被翻拍電影。(圖/維基百科)

人氣日劇翻拍《別讓我走》,令人聯想中國的強摘器官、學生連串離奇失蹤事件

2005年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講的是1990年代英國一個培養克隆複製人的教育機構裡,少男少女追尋身世之謎的故事。書中闡明了人性的脆弱與希望,巧妙融合了推理、懸疑、科幻與愛情。

石黑一雄2005年《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探討器官移植議題反思人性,圖為英國出版的第一版封面。(圖/維基百科)
石黑一雄2005年《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探討器官移植議題反思人性,圖為英國出版的第一版封面。(圖/維基百科)

《別讓我走》曾入圍布克獎決選,也被改編成舞台劇,2010年電影,日本2016年電視劇人氣女主教綾瀨遙為了詮釋角色還遠赴英國和石黑一雄對談四小時。

故事訴說人類為了對抗疾病延續生命而豢養克隆人來做為器官供體。一群孩子在長大離開學校後,才一步步了解寄宿學校的神秘和可怕。學校利用孩童從事基因工程研究,孩童的壽命也將隨著所謂「器官捐獻」而走向死亡。最後,女主角凱西的好友們都已經步入死亡,凱西自己的器官也即將被用來移植了。

這議題具科幻性,當對應到現實時,頗令人聯想到十年來國際關注的中國大陸持續發生的強摘良心犯活體器官移植,以及近年屢屢發生中國大學生、兒童離奇失蹤懷疑是否與器官移植有關的事件。

(延伸閱讀:林立:但願我能幫你——電影《別讓我走》

小說《別讓我走》講述孩童被用來從事基因研究、器官移植供體的故事,2010年被翻拍為電影。(圖/電影海報)
小說《別讓我走》講述孩童被用來從事基因研究、器官移植供體的故事,2010年被翻拍為電影。(圖/電影海報)
石黑一雄代表作 《別讓我走》2016年被翻拍為日劇由綾瀨遙、三浦春馬、水川麻美、伊藤步等演出。(圖/2016年日劇《別讓我走》海報)
石黑一雄代表作 《別讓我走》2016年被翻拍為日劇由綾瀨遙、三浦春馬、水川麻美、伊藤步等演出。(圖/2016年日劇《別讓我走》海報)

 

2015新作,國家如何看待「被埋葬的記憶」

據英國《金融時報》採訪報導,石黑一雄最新作品是2015年出版的《被埋葬的記憶》(The Buried Giant)。探討社會如何記憶與遺忘。他向記者表示:「什麼時候應該遺忘,繼續向前邁進?我們都會面臨這個問題,但是我對於整個國家如何看待這個問題越來越有興趣。」他為了這本書研究許多國家受到壓迫的故事,像是法國遭到占領、盧安達大屠殺、南非的種族隔離結束後清算。石黑一雄說「每本書對我而言都像是一場大冒險。」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石黑一雄,圖為他2015年新作《被埋葬的記憶》(The Buried Giant)。 (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石黑一雄,圖為他2015年新作《被埋葬的記憶》(The Buried Giant)。 (JONATHAN NACKSTRAND/AFP/Getty Images)

2016年美國歌手巴布狄倫(Bob Dylan)摘下諾貝爾文學獎桂冠,這個消息讓許多人震驚,甚至引發文學界論戰。

首屆諾貝爾文學獎於1901年頒發,每一位獲獎者都會得到一塊獎牌、一份證書和一筆獎金。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文學獎每年要頒給「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