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學者:中國經濟已陷入隱性通貨膨脹

財經學者:中國經濟已陷入隱性通貨膨脹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11 月 18 日訊】中共日前公布了10月分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有中國經濟學者認為,分析顯示中國經濟已經陷入了「隱性通膨」之中。

中國日前發布的今年10月份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幅為1.9%,比前一個月的1.6%略有上升。在具體項目中,通訊、交通、家庭服務類商品漲價最快;而非食品類的消費物價上漲較快,為2.4%,食品類價格則下降了0.4%,豬肉、菸草、鮮果類價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中國學者、財經專欄作家孫曉驥日前撰文表示,從今年一月來看,這已經是物價指數連續九個月上漲。物價增幅的觸底反彈釋放出一個趨勢訊號:在中國沉寂了許久的高通膨現象,或許目前正在醞釀未來下一輪的爆發,即中國經濟陷入了隱性通膨之中。

孫曉驥之所以判斷中國經濟陷入了隱性通膨,有這麼幾個原因。

首先,最近的中國投資市場債券下跌,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來到4%,創下2014年以來的新高。債市的下跌可以被認為是市場對於通膨預期的一種表現。在未來高通膨的預期之下,資金撤離避險的資產而去競逐在高通膨情況下真正能保值增值的資產。

其次,經濟低迷帶來的高失業率以及同時大量新增發的貨幣使得中國經濟一度顯現出「經濟滯脹」的面貌。從2012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就進入了增長乏力的局面,勞動生產率增速從7.46下降到6.49,低於GDP增速。同時,據彭博社的統計,中國的真實失業率在去年已經比2012年高了三倍,達到13.2%,而加上人口老化和適齡工減少等等問題,未來的失業率還將進一步增長。而美國在1929年經濟危機後的第一年,失業率不過為7.8%。

再有,失業率升高的同時,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卻在大量增高。根據央行的數據,2007年11月,M2貨幣和準備貨幣供應量期末值為403,442億人民幣,十年後的2017年11月,M2貨幣和準備貨幣供應量期末值已經達到了1653,430億元,是十年前的四倍多。大量的貨幣流入房地產金融行業,資產價格急升帶來了輸入性的通膨。

但是,中國的通膨率統計當中,並沒有把房價的上漲統計進來,只是統計了其它的物價水平,因此,官方發布的中國這十年間的通貨膨脹率並不高。在整體經濟增長開始放緩、企業營商環境開始惡化的2012年,中國的通貨膨脹率甚至還一直走低。而與此同時,中國的通膨率竟然趕不上收入增速,這進一步說明貨幣並沒有進入到消費端,而是在資產端囤積。

孫曉驥認為,中國整個經濟陷於一種極強的投機性當中,這種投機性經濟以表面數據掩蓋了更為深層的問題,也使得通膨隱而不顯,成為「隱性通膨」。

隱性通貨膨脹指在社會總需求已經過度增長、通貨膨脹缺口已經形成、物價上漲壓力已經出現時,政府通過商品配給制度或物價管制方法等人為措施抑制物價的上升。這雖然能避免目前的物價上升,但它使經濟體制不能有效地利用價格的自動調節功能去優化資源配置,同時也會累積物價上漲的壓力,使得公開性通貨膨脹終有一天會以更強的衝力爆發出來。

轉載自《大紀元》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