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血糖不控制 當心失智症提早報到

飯後血糖不控制 當心失智症提早報到
文:吳孟瑤(健康傳媒)
一般健康檢查主要檢測空腹血糖值,也讓許多人以為,只要降低空腹血糖,就能高枕無憂。林口長庚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張宏猷指出,其實人一天處於飯後的時間比空腹長,更需要注意飯後血糖,張宏猷曾收治一位70多歲的阿公,空腹血糖未超標,但糖化血色素一直降不下來,詢問後才發現,阿公雖然減少飯量,卻認為水果有益健康可以多吃,飯後都吃好幾種水果,導致飯後血糖飆高,調整之後配合藥物治療,血糖才穩定控制住。
張宏猷解釋,糖尿病患的血糖過高,會傷害血管的內皮細胞,增加氧化壓力和細胞發炎現象,引起大、小血管病變,除了促使動脈硬化、阻塞,導致血管性失智,近年來也發現,高血糖會影響大腦內胰島素的作用,干擾清除β類澱粉蛋白質的機制,與阿茲海默症關係密切。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追蹤調查即顯示,台灣未用藥物控制的糖尿病患,失智症風險是常人的2.4倍,已用藥患者的失智症風險,則是常人的1.6倍。而根據今年發表在美國糖尿病醫學會《糖尿病照護期刊》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對於大腦認知功能下降或失智症,飯後高血糖尖峰的影響可能更大。
這項研究追蹤近1萬3千名中年人,分成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兩組。而糖尿病患者組中有飯後高血糖且糖化血色素7%或以上的病人,認知功能降低的風險更高,並有1,105位患者在中位數21年後發展成失智症。
研究主持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彭博公共衛生學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研究員Andreea Rawlings認為,對糖尿病人來說,飯後高血糖是認知功能下降和失智的危險因子,降低飯後高血糖,控制好糖化血色素,可能是預防失智的關鍵。
飯後高血糖不僅會加速糖尿病進展,增加糖尿病患者失智風險,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及致死率,因此糖尿病患除了控制空腹血糖值和糖化血色素值,更須控制飯後血糖值,才能有效減少各種併發症。
目前飯後高血糖造成失智風險的機轉仍需要進一步研究,但長期血糖波動過大確實會損害腦部神經,導致腦部萎縮、影響認知功能。除了藥物治療,也必須積極改善生活型態,包括飲食、運動、體重控制,才能延緩併發症發生,降低失智威脅。
相關新聞
-
不只幫助睡眠 研究:洋甘菊茶有益血糖控制
2018-05-14 19:29:19三高疾病之中,最多併發症的就是糖尿病,因此,如果可以在血糖偏高的時候,透過飲食來控制血糖,就可以免於進入糖尿病的階段。日前有專家發現,喝洋甘菊茶可以預防或控制糖尿病。
-
糖尿病別怕 8種食物控制血糖真輕鬆
2018-04-02 10:31:24糖尿病是身體無法控制血液中糖分濃度的失調現象。儘管目前眾多食物含有誘發糖尿病的高含量糖分,但仍有8種令人驚奇的健康食物,確實可預防糖尿病發生。這些食物不只能控制血糖,且富含營養物質和礦物質,縱使正常人食用亦受益匪淺。
-
糖尿病患者你吃對了嗎? |談古論今話中醫(288)
2016-01-21 19:37:19一般糖尿病的病患常等到有症狀,或症狀嚴重了再來治療, 通常那個併發症有時候是來不及了,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的理事長曹永昌醫師, 分享一些臨床的寶貴經驗,諸如:中醫的辯證、飲食或藥膳來幫助糖尿病的患者, 並提供我們一般人有這樣類似症狀的時候,可以吃哪些以降低一點血糖, 以及哪一些飲食需要注意的
-
糖尿病血糖控制~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才有效 |談古論今話中醫(74)
2016-01-14 13:41:08消渴症並不等同於糖尿病,意思是說消渴症的範圍比較廣,糖尿病只是消渴症的一部分,所以把消渴症列為糖尿病,這並不是一個很正確的觀念。 到宋朝之後把消渴病分成上中下消,結果使它的範圍變得非常地廣大而且非常地複雜,所以經過這麼多年發展之後消渴症已經變得不等同於糖尿病了. 現在中醫師再經過把它整理,定出一個比較確切的名字了,叫做糖尿病性的消渴症。
-
控制血糖要平穩 過低過高都不行
2011-03-09 20:33:55據統計台灣幾乎每1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血糖如果控制不好,長久下來甚至可能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者要洗腎,醫師表示,糖尿病患除了規則服藥外,還要定期量血糖,才能控制好病情。
-
控制血糖要平穩 過低過高都不行
2011-03-14 20:45:20接下來關心醫療消息,據統計台灣幾乎每10人中,就有一人罹患糖尿病,而糖尿病患血糖如果控制不好,長久下來甚至可能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或者要洗腎,醫師表示,糖尿病患除了規則服藥外,還要定期量血糖,才能控制好病情。
-
這21種食物幫你控制糖尿病(上)
2017-10-05 10:46:58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並非易事。除了低熱量飲食外,目前的研究顯示,還有許多食物對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預防各類併發症有幫助。
-
這21種食物幫你控制糖尿病(下)
2017-10-05 10:41:42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控制血糖並非易事。除了低熱量飲食外,目前的研究顯示,還有許多食物對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預防各類併發症有幫助。
-
糖化血色素濃度可測糖尿病 也告訴你老化風險
2019-01-19 18:56:44你的身體開始老了嗎?國家衛生研究院一項研究發現,糖化血色素濃度高低與衰老速度有關,若中老年人的濃度高於7.0%以上,身體功能障礙的風險每年將增加1.21倍。即使濃度偏低,但血液中含有特殊發炎物質,每年衰老風險增加1.25倍。
-
破除糖尿病迷思 互動衛教全方位照顧
2014-12-26 20:37:36健康消息來看到,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為約為7.1%,其實,糖尿病的照護不光只有服藥,與飲食、運動、生活型態都有關,台中一家醫院,採用互動方式進行衛教,破除糖尿病患常見迷思。
-
生酮飲食挑體質 應先做諮詢評估
2018-04-26 16:40:15在國外流行超過百年的生酮飲食法,最近也紅到了台灣來,成為許多民眾躍躍欲試的減肥、控制血糖之方式。為讓民眾更加了解生酮飲食法,食藥署邀請到陽明大學附設醫院的營養師李玉珍,來為大家解惑。
-
間歇性禁食治癒糖尿病?有風險需謹慎評估
2018-10-22 14:42:31一項小型的研究中,加拿大的研究人員發現,3名中年糖尿病患者,在有醫學監督的情況下實施間歇性禁食後,成功的戒除注射胰島素。這個研究報告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BMJ)。
-
糖尿病在華裔社區的攀升以及如何防治 健康1+1(第2季39)
2016-01-25 16:05:46目前糖尿病在美國華人社區裡面,危險性已經節節攀升。我們邀請紐約亞裔糖尿中心主任、劉季高醫學博士來和我們談一談糖尿病在紐約華裔社區的攀升趨勢以及美國衛生保健組織統計的最新數據以及如何應對的問題。
-
傷口不能碰水?複合式治療癒合更快
2018-02-21 21:41:26想要傷口快點癒合,千萬不要碰水?這個老一輩的觀念,醫師說可能是個錯誤,面對越來越複雜的傷口,用錯方法,可是會延誤復原的時機。
-
中醫教你遠離糖尿病 醫聖張仲景特輯(11)│談古論今話中醫
2015-10-16 22:29:59糖尿病在台灣已經高居十大死因的第4位,有人說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接踵而來的併發症,因為是慢性的,所以不易察覺,為什麼糖尿病會引發這麼多種併發症呢?到底還有哪些併發症!!有哪些要更注意的!!( ̄口 ̄)
-
高科技敷料 避免糖尿截肢新曙光
2012-01-30 20:47:02根據研究統計,目前全球約有兩億五千萬糖尿病人口,台灣約有200萬人罹有糖尿病。糖尿病的併發症種類相當多,一旦有病足感染,傷口就不易癒合、甚至面臨截肢之命運,帶您來看到,現在有逢甲大學柯澤豪教授研發的高科技傷口敷料,可以讓糖尿病患者傷口得到更好的照護,也讓面臨截肢的患者看見一道曙光。
-
就是這一味!對糖尿病患者有很好的預防和抑制作用 | 談古論今話中醫(364)
2017-07-29 22:47:18糖尿病俗稱富貴病,但在現代社會中,因為飲食的精緻化,甜點的盛行,不必生於大富大貴人家,糖尿病也會自動找上門來。糖尿病現代醫學很難痊癒,如果搭配中醫調整體質,療效就大大提升了。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常務理事也是全生中醫診所院長陳朝龍中醫師來探討古代所稱的消渴症(糖尿病)的中醫治療
-
把記憶收好!黃中洋從台綠蜂膠找失智解方
2017-06-30 21:10:26世界衛生組織(WHO) 推估,全球今年有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到2050年,將倍增到1億左右,呼籲各國政府應該嚴正看待失智症帶來的衝擊,而生醫技術,則是有新突破,有台灣團隊,從天然物和中草藥當中,發現台灣綠蜂膠,有減緩失智症的成分,背後推手,就是研究天然藥物的專家,黃中洋博士。
-
他不是故意的 !失智症 、妥瑞氏症中醫特殊針灸療法 | 談古論今話中醫(352)
2017-05-16 12:20:44在網路上看到治療的案例,見證人曾太太及其女兒, 曾太太患有重度老人痴呆症約2年,經過西醫診斷後判定為重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女兒林小姐帶母親從台中來台北針灸,連續六天效果明顯:第一天立即認得自己房間,而且每天進步,到第六天的時候,已能認識子女,記得剛剛發生的事情、聽得懂笑話、而且原本性格與習慣都漸漸恢復-------. 而妥瑞氏患者,常常不自主的眨眼睛、抽動、或是不自覺的清喉嚨、大叫,這些在西醫都是很棘手的病,我們特地邀請到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 、台北市中醫師公會副理事長溫崇凱中醫師來跟我們分享他在失智
-
不管有沒有罹患糖尿病,都要常按摩這些穴位! |談古論今話中醫(69)
2015-12-30 19:50:35糖尿病在很早以前古書的記載裡面就有了,黃帝內經的素問篇裡面就已經提到了,古人認為說這個口很甘的原因就是五氣,是指我們吃的東西,所發生的營養的物質產生出來的,通常就是吃太好了,這一類的人通常有一些肥胖的問題,有所謂的內熱,在中醫的典籍認為是屬於消渴症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