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血液檢驗技術 降低子癲前症風險

創新血液檢驗技術 降低子癲前症風險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20位孕婦中,可能就有1位患有子癲前症;而全球每年每10例孕產婦死亡案例中,就有超過4成是因為子癲前症所導致,成為新生兒早產、發育不良,甚至死亡的主因之一,因此子癲前症被視為產科的頭號殺手。

胎盤功能不良 妊娠可能終止

德國柏林夏里特大學附設醫院醫師弗爾羅蘭(Stefan Verlohren)表示,子癲前症主要是因為胎盤功能不良所導致,發作時通過胎盤的血流減少,胎兒無法獲得正常所需的氧氣與營養,如果一病發,將可能終止妊娠,會對產婦與胎兒造成嚴重後果。 

好發於懷孕中晚期 徵兆不明顯

子癲前症好發於懷孕中晚期,早期症狀通常不明顯,發作可能數週或數月,或是突然發作(數小時內),會出現噁心、體重增加、下背痛、四肢腫脹等症狀,容易被孕婦視為孕期正常情況,有些孕婦甚至毫無症狀,而輕忽子癲前症發生的徵兆,嚴重影響母嬰的健康,甚至危及母親與胎兒的性命。 

為了預防子癲前症的發生,過去建議於懷孕第一孕期(9~14週)透過檢驗評估孕婦是否有子癲前症風險。弗爾羅蘭說,雖然早期檢驗可作為評估子癲前症的參考,但對於評估為高度子癲前症風險的產婦而言,因無法預測實際病情發展,以及可能病發時間,就像是不定時的炸彈難以掌握,而使孕婦飽受身心煎熬。 

創新血液檢驗技術掌握病發風險 

弗爾羅蘭提出,妊娠期間有肥胖、未成年、年齡大於35歲、初產婦、糖尿病患、慢性高血壓、多胞胎等危險因子的產婦,皆可能提高罹患子癇前症的發生機率。若懷孕20週以上的孕婦發生高血壓與尿蛋白症狀,應進一步以創新血液檢驗技術,掌握未來4週的發病機率,協助產科醫師及早因應,保障產婦與胎兒的安全,以降低未來心理負擔和醫療支出。 

弗爾羅蘭說明,創新血液檢驗技術可透過測量孕婦血液中可溶性酪胺酸激酶-1(sFlt-1),及胎盤生長因子(PIGF)兩種蛋白比值,檢測結果若為低比值,將可確保孕婦在未來1週不會遭受子癲前症威脅;若檢測結果為高比值,則可判定孕婦在未來4週內可能面臨子癲前症發作的風險,進而提早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惡化至危急階段,使孕婦與嬰兒皆有更好的預後。 

子癲前症每年估計威脅850萬名產婦及胎兒安全,同時全球每年有1,200億美元醫療資源與成本的支出,是一筆驚人的耗費。為此,弗爾羅蘭呼籲,透過創新血液檢驗技術,能夠作為子癲前症發病評估指標,藉此協助醫師安排最適當的治療與診斷策略,降低子癲前症可能帶來的風險,以及減少產婦可能產生的沉重心理與經濟負擔。

──轉引自「台灣大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