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價值觀 致美中貿易戰不可調和
【新唐人亞太台 2018 年 08 月 04 日訊】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全球公平貿易戰略中,歐盟和其他國家與地區已經開始配合美國,貿易關係正向良性發展,唯有美中貿易戰似乎還沒有緩解的跡象。外界認為,因為中共高層沒能真正理解川普的觀點,已經使中國一次次的失去了川普伸出的橄欖枝。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8月1號宣布,川普總統希望把準備加徵關稅的2000億美元中國進口商品稅率從10%提高到25%。
彭博社報導說,美國此舉是在加大力度施壓北京,促使其重返談判桌並做出讓步。
在此之前,歐美、歐日都簽訂了零關稅協議,而美國與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國的零關稅協議也在醞釀之中。
外界認為, 川普的零關稅政策有望在絕大多數國家落實,目前還在堅持和美國大打貿易戰的唯有中共。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特聘教授 李志文:「打關稅戰一個目的是保護自己的廠商,兩個地方的資本家尤其是紅色資本家,都是當年延安出來的子弟,兩國老百姓心裏想的是零關稅,我們要的是便宜品質好的產品。關稅戰從來就沒有在便宜品質好的產品上去做分析的,只是說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誰的,我知道不是我的,我相信也不是你的,而且關稅哪去了,也沒分到老百姓身上。」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7月26號說,其實零關稅一直是川普總統的政策, 高關稅只是逼迫世界各國來進行貿易談判的手段。
但中共卻對美國尋求公平貿易的行動實施報復, 聲稱不怕貿易戰, 絲毫不讓步。
據「美國之音」報導, 美國行政當局一位高級官員在公佈提高稅率的當天說:美國一年來給了中共很多、很多機會來解決問題。但是沒有卻看到他們採取的行動。
旅美時政評論員藍述認為,中共的態度是其共產主義的價值觀決定的。
旅美時政評論員 藍述:「經濟上的競爭最重要的部分是關起門來制定策略的時候,而策略路線和政策的制定,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它的價值體系,所以說無論中共採取什麼措施,這種價值上的衝突只會變得越來對立。」
香港《南華早報》也曾在7月28號報導說,中共錯讀川普政策,是中共智庫統統姓黨的後果。
旅美時政評論員 藍述:「川普總統所要做的事情不是要在中美關係上取得某種戰略上的平衡,他所要達到的目的是讓美國重新強大,所以外交關係是要服務川普總統這個最終目標的。過去的美國總統下了臺還要到處去演講賺錢的,川普總統他拿一塊錢工資,他說我就是要讓美國重新強大起來,所有的智囊恰恰沒有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川普總統制定政策的出發點。」
時事評論員田園也認為,正是因為中共獨裁專制、不講人權、不講自由的價值觀,才導致歐盟排斥中共拉攏,轉而與價值觀相同的美國合作。
新唐人記者 劉惠 周天 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
中共強調「自力更生」不能承受之重?
2018-09-29 20:38:49本週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國際上先進技術、關鍵技術越來越難以獲得,中國被逼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怎麼理解習近平所謂的「自立更生」?是否意味著,中共其實面對的是更加艱難的國際孤立局勢?透視焦點,帶您深入瞭解。
-
中共讓步清單「有缺漏」 川普仍樂看談判
2018-11-17 20:16:08繼續來看到,為了替這個月底的G20川習會鋪路,中共日前向美國政府,提交一份貿易讓步清單,儘管川普仍認為這份清單,「少了4、5件該有的大議題」,週五,美國總統川普透露,中共在貿易上有讓步跡象,有機會不會對中國課予更多關稅。帶動美股由黑翻紅。
-
2000億關稅上路 中美貿易戰漸入白熱化
2018-09-19 21:23:43好,川普政府週一宣布,再對2千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徵關稅。中共隨即宣布了報復措施。專家分析,美中貿易戰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
-
美中貿易戰效應 丁予嘉:中共大國夢碎了
2018-09-19 20:51:00美中貿易戰延燒,短期內,恐怕美中雙方,都不會休兵,有專家直言,貿易戰打碎了中共的強國夢,專家不只看壞中國大陸經濟前景,也強調,貿易戰,還會持續下去。
-
大選後 學者:提防台灣成中共避稅轉口港
2018-11-28 13:47:27九合一大選,高雄綠地變藍天,當選人韓國瑜在勝選時,就立即表明,面對中國的態度就是:「九二共識」,財信傳媒集團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發文指出,台灣面臨兩條路線抉擇,一是直接靠攏中國,在九二共識下討生活,另一條是:台灣把世界變腹地,成為小而美的經濟體。也有專家提醒,要提防台灣日後變成中共規避美國關稅的「轉口港」。
-
走過2018 新唐人嚴選年度十大新聞
2018-12-29 16:41:47過去的一年,從台灣,到國際社會,乃至到兩岸,在政治與經濟層面,都經歷了劇烈的風雨震盪,迎向2019,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為您整理,左右台灣命運格局的十大重點新聞,沈澱,思考,也整理步伐,共同邁向嶄新的一年。
-
印太、美中對峙下 台灣角色?吳嘉隆解析
2018-11-28 08:41:51G20高峰會上,最後外界關注的就屬於美國總統川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不過印太、美中對峙下,AIA Capital首席經濟學家吳嘉隆分析,台灣當局包括國民黨、民進黨都應該積極因應印太戰略。
-
貿易戰誰慘敗?專家:陸受創是美的4倍
2018-09-21 20:55:38好,美中貿易戰升級,美國要對中國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下週一將正式啟動,同一時間,中國大陸也採取反擊,但規模完全無法比擬,只能針對60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關稅。有專家指出,中國的出口是進口的4倍,貿易戰全面開打,中國受到的衝擊,會是美國的4倍大。
-
人民幣一路貶 外銀看壞走勢 面臨保7大作戰
2018-10-16 20:28:12隨著貿易戰影響逐步顯現,人民幣近期一路走貶,更是頻頻挑戰7字頭關卡,人民幣16日中間價來到6.9119,外商瑞銀就預估,人民幣明年匯率可能下看7.3到7.5。因此不只持有人民幣資產的投資人,需要擔心可能蒙受損失,人民幣如果持續破底,對中國大陸經濟,也將產生衝擊。
-
川普喊話中共:達成協議太有用 別再鬧了
2019-01-22 13:32:19中共昨天公布2018年中國全年GDP,GDP成長6.6%,創28年來最低。美國總統川普發出推文,表示美中達成真正協議對中國很有用,要中共別鬧了。川普在發文中說:由於與美國的貿易緊張以及新的政策,中國出現1990年以來最慢的經濟成長數字。達成真正協議對中國而言太有用了,所以別再鬧了!
-
【十大新聞】美中貿易戰 台灣戰略地位突顯 促台商回流
2019-01-02 09:55:26來看到,2018台灣十大新聞,第一名。2018年,國際局勢變化快速,美國針對中共不公平貿易,進行關稅制裁,也就是「美中貿易戰」,針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徵關稅,而台灣因應美國印太政策,台灣的戰略地位也更形重要,美中貿易戰,等於間接的讓台商加速撤出中國,回流台灣。
-
美國經濟前景樂觀 美股為何跌?關鍵看這裡
2018-10-12 20:38:01好,美國多頭市場走到第九年,股價崩跌引發關注。實際上從經濟基本數據來看,美國景氣前景,相當樂觀,倒底是出了甚麼問題?有分析就認為,美國聯準會過快升息,可能造成不良後果,加上經濟成長,可能有放緩疑慮,市場投資人因此,率先反映在股票市場。我們今天的,透視焦點。
-
上海商人白宮挺川普:盼加大制裁中共
2018-11-08 08:10:21再來看到美國期中選舉,外媒報導,今年有約1.13億人投票,寫下美國期中選舉紀錄。而有中國上海民眾來到美國白宮,公開拍影片申援川普,他們強調,自己愛中國不愛中共,希望川普加大制裁中共。
-
川普駁手機遭竊聽 華春瑩建議「用華為」反討罵
2018-10-27 21:22:02《紐約時報》日前報導說,美國總統川普的個人手機遭中共情報部門竊聽,但被川普指出錯得離譜。而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這個新聞的回應,則讓外界跌破眼鏡。
-
傳美大規模追擊 納瓦羅:中共過分做法難達協議
2018-09-25 21:01:55繼續來看到,昨天美國對中國的第二輪關稅啟動。同一天,中共國務院發表白皮書,再打宣傳戰;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表示,很樂意傾聽北京的想法,隨時都可談,但中共的過份作法,讓美中要達成協議,很困難。
-
一國兩制香港慘痛 港台學者籲台灣團結說NO
2019-01-16 20:51:29除了不放棄武力犯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倡議研擬「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引發台灣強烈議論,今天,來自香港的兩位學者專家,親自來台,對台灣發出警訊,學者說,「一國兩制」對港人而言,已經是地獄般的惡夢,台灣朝野應該一致對外,不要 敵我不分。
-
川普:中共已放棄中國製造2025計劃
2018-11-08 13:07:51美國期中選舉落幕,美國總統川普的對中政策受到矚目,川普在白宮召開記者會表示,中國將有11.7兆美元的稅款,將會挹注到美國國庫,川普還說,中共已經放棄了「中國製造2025」計畫。
-
白宮經濟顧問:蘋果技術可能已遭中共竊取
2019-01-07 08:23:01美中雙方今天談判,智慧財產權將是焦點之一。不過,白宮經濟顧問柯德洛,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美國科技大廠蘋果的技術,可能已經遭到中共竊取。
-
川普建議通用停止中國造車 蘋果手機或徵10%關稅
2018-11-27 07:37:15早安新唐人,先帶您關心,美國股市在零售、金融和科技股帶領下,週一表現亮眼,道瓊指數一度大漲387點;不過,美國通用汽車卻投下產業震撼彈,宣布在北美地區裁員,並淘汰部份車款,對此,美國總統川普受訪時表示,通用汽車公司,應該停止在中國製造汽車,改為在美國生產。
-
友台反中共 巴西總統就職日與美互動密切
2019-01-02 08:32:56國際最新再來看到,巴西總統波索納洛在當地時間1月1日正式就職,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道賀,並說兩人有過一通「棒極了的電話」,強調兩國會在軍事、貿易,和其他領域密切合作。川普還指派國務卿蓬佩奧,出席就職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