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190):大陸人看柏林牆

【新唐人2009年11月8日訊】

一、焦點話題

“恐慌”往往不來自於事件的本身,而是來自資訊的不透明。如中國大陸目前新型H1N1流感的大爆發,其實罪魁禍首就是對資訊的封鎖。目前,隨著通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爲了怕出現恐慌,而完全封閉消息已不太可能,中共政府也只能在封鎖消息的同時,利用喉舌傳媒主動出擊,以便搶奪話語權。但遮遮掩掩,或是數字差別太大等等,反而又引起更大的恐慌。如此次對豬流感死亡數字的報導,比起世界其他國家,大陸的豬流感死亡率要低好幾倍,因此,人們無法從正常管道獲得資訊,對豬流感的蔓延更無從所知,所以“小道消息”卻變成了“正道消息”,雖然大家並不認爲小道消息百分百準確,但卻相信小道消息比起政府的説法也許更接近真實。另外,不管“小道消息”是不是擺“烏龍”,只要政府一出面辟謠,哪怕真的是謠傳,人們也會認爲政府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這就是現在的大陸傳媒現況。爲了穩定人心,中共政府匆匆推出甲型流感疫苗,等一下我們會告訴您,這個疫苗到底是什麽東西,起不起作用。

因爲今天正值柏林牆倒塌周年之際,所以本期節目一開始,我們先來一起回顧一下那段歷史,聼一聼到過柏林牆的大陸人的感受。

大陸音樂家談在柏林牆的感受

20年前的11月9日,當時東德改組後的新政府主管媒體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君特‧沙博伕斯基,在國際新聞發佈會上,陰差陽錯地突然宣佈,將重新開放東德人出境,結果造成了成千上萬的民衆湧到東西交界的柏林牆。沒有接到任何命令的邊防軍,不知所措,因此在沒有發生劇烈的暴力衝突的情況下,柏林牆瞬間名存實亡。20年來,爲了體驗那份擺脫禁錮,擁抱自由的喜悅,很多大陸人都到訪過柏林,那麽他們又是什麽感受呢?一起來看一下。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九日晚,東西方冷戰的象徵—柏林牆就這樣在瞬間倒塌了。

作曲家汪成用:“這是一個點,在這個點之前有一個過程。沒有這個過程,這個點也不會到來。那麽在這個過程中間,世界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代價,包括中國人民的代價。”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德國被劃分成了四個軍事占領區,分數英、法、美及前蘇聯。柏林也同樣被分成了四塊,而東柏林屬於東德,由前蘇聯占領。從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一年間,約三百多萬東德人逃到了西方。爲了阻止不堪忍受共産統治的東德人出逃,一九六一年八月十三日,東德政府動用了超過四萬人的軍隊,用鐵絲網拉起了一道一百五十五公里,約九十七英里長的封鎖線,這就是最初的柏林牆,後逐漸加固成了三米多高的水泥牆。從此東西方陷入了長達二十八年的冷戰。28年來,這堵牆卻始終擋不住西方自由的召喚。

1963年6月26日,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在西柏林發表著名的演講“我是柏林人”。自由世界裏,最牛的一句話,就是“我是柏林人”

美國前總統里根:“戈爾巴喬夫總書記,如果你尋求和平,尋求蘇聯和東歐的富強,如果你尋求開放,就到這扇大門來吧。戈爾巴喬夫先生請你打開這扇門。”

一九八七年,美國總統里根背倚格蘭登堡大門,向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隔空喊話“推倒這面牆”。

美國前總統里根:“戈爾巴喬夫先生拆掉這堵牆。”

兩年後,一九八九年十月,戈爾巴喬夫暨東德成立四十周年之際訪問東柏林。當時正值東德民不聊生,債台高築,經濟面臨崩潰之際,小城萊比錫數萬人的遊行抗議活動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萊比錫實際上是推動柏林牆倒塌的一個中心。在八九年的一月份,東德萊比錫群衆集會,抗議這個東德共産黨政權。大概有,人數不多,五百人左右,其中有幾十人被捕。那麽在這之後,群衆和員警和官方的這個沖突就沒有斷過,沒有斷過,當然,天安門事件之後,給了這個潮流有一個很大的推動。我特別要提一下,就是天安門事件之後,當時東德共産黨的總書記給中國中産黨寫了賀電,祝賀中國共産黨成功鎮壓。那麽再一方面,群衆的情緒不斷激昂。從八,九月份開始,群衆開始固定集會,每個星期一在一個萊比錫一個最大的教堂聚會,由牧師講道,講完道以後走上街頭抗議。那麽人數越來越多。”

十月東德的國慶,中共政府也派出了代表團。“領隊是當時的政治局常委姚一林,那麽說了什麽呢?可想而知:過去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爲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甯主義。現在是六四一陣槍響,我們爲他們送去了鎮壓經驗。”據時任德國新政府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沙伯夫斯基回憶說,當時的東德急需西德的支持,如果效仿中共開槍鎮壓示威的民衆,那西德決不會支援一個劊子手。因此以克倫茨爲首的黨內改革派逼迫昂納克下臺。十月中旬,東德政府重組,並決定開放邊境,以挽救東德的經濟。當時並沒有計劃統一,但歷史卻被一個小小的誤會扭轉了。

當時決定批准東德人出境。十一月九日晚,主管新聞的沙博夫斯基向國際媒體宣佈了這個消息。但他卻不知道這消息原本應該事先通知邊防站,然後淩晨四點由廣播電台播出。但這個重要的細節卻陰差陽錯的忘記了告訴即將要召開記者會的沙伯夫斯基。當時沙伯夫斯基在新聞會上,被一名義大利記者問到,批准出境從什麽時候開始實施的時候,他卻信口開河地說,我的理解是立即。結果各大媒體搶先發稿。當晚成千上萬獲知消息的民衆衝向了柏林牆。而邊防軍卻未接到任何命令,也有人相信這麽多的民衆一定不會有錯,於是索性打開了哨卡,歷史就這樣被瞬間扭轉了。無人預料柏林牆竟然會這樣輕而易舉的被推翻。

兩千零六年正在經歷和當時東德人一樣的痛苦的大陸音樂家 汪誠用和楊逢時來到了柏林。“柏林牆大概都變成了那個,把它切成了小石塊,最後變成了在商店賣的商品,變成了很熱鬧的旅遊點。但是到了那邊那個震撼感還是在那兒。特別是那個check point就是檢查站還在那邊。所以當我站在那邊的時候,我就情不自禁的想到,當時多少人多少東德人冒著生命危險投奔自由。明明知道很危險,就是還是要翻牆逃到西德去。很多人沒有成功,倒在了牆腳下。那麽我就在想,就是明明知道有生命危險,爲什麽還是不顧一切要投奔自由。我想這就是人的本性,就是自由是天賦人權,是上帝給予我們每一個人的基本的權利。所以任何高牆都擋不住人們追求自由的這種心聲和願望。”

“到了德國看了幾個歷史的名城和博物館以後,我就反覆的腦子裏一直出現一句話,就是講:一個忘卻自己民族的歷史的民族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真正一個聰明的有希望的民族必須牢記本民族歷史。那這句話確實是千真萬確。那麽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德國這個民族是一個很聰明的民族,很有出息的民族。她處處把自己民族歷史上醜陋的東西展現給大家,讓大家不要忘。像最近德國前總理在紀念柏林牆倒塌的這個集會上還講了這樣一句話,說德國從歷史上來說,沒有什麽值得驕傲的。那這句話我想中國領導人大概講不出來。中國領導只會講中國五千年文化如何光榮如何偉大等等話。德國她就把自己過去犯過的罪行反覆讓人民知道,反覆講。”

柏林牆走入歷史已經二十年了,而阻礙中國人追求自由的那堵柏林牆依然存在。“東德和東歐共産黨和中國共産黨還是有一個不同。這個我想東歐這些共産黨在執政期間,始終就沒有解決一個難題,就是他們如何面對他們的傳統文化問題。那麽史達林那麽殘暴,他從來就沒敢把柴科夫斯基怎麽樣,柴科夫斯基還是柴科夫斯基,托爾斯泰還是托爾斯泰,普希金還是普希金。十月革命的士兵在造反的時候,可以大大咧咧一邊啃雞腿一邊看天鵝湖。那麽士兵沖進東宮要打的時候,還指著牆上說,這個是歷史古跡,這個槍還別往上打。那從這點來說,他們這個文化宣揚比紅衛兵還是高明一些。就和整個這個,這些共産黨它不知道怎麽面對這個傳統文化問題。因爲這些古典文化,那德國更是,像巴哈、貝多芬、勃拉姆斯、莫札特這些古典大師,這些古典文化她所孕育的一種精神,一種自由、民主、博愛和共産黨統治根基根本相對立。所以它共産黨沒法解決這矛盾。那中國不一樣,中國批林批孔把孔子拉出來照樣批,完全迫害傳統文化。由於當時東德她整個文化根基在那,我們去萊比錫時候非常有感觸,全城彌漫一種古典氣息。巴哈在一個教堂裏當了多年的管風琴手和合唱指揮,在它門口有一個非常精緻和典雅的巴哈銅像。在銅像下面一個街頭藝術家在那拉巴哈的那個小提琴奏鳴曲,那我和逢時就站在那就不想走,拉的是真好。那麽這麽一種文化氣息,她使共産黨的統治就是非常非常鬆動,那麽這一點我想是中共和西方不一樣的一點。

新唐人電視臺記者楊曉玫採訪報導。

二、中國聚焦

大陸H1N1流感疫苗的功效受質疑

針對北京甲型H1N1流感大爆發是因爲國慶前各中小學接種疫苗引起的這種説法,中共官方媒體上周作出了回應,指疫情與接種疫苗無關。但中國大陸卻比科研力量雄厚,技術先進的美國率先推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而且是民營企業。專家懷疑大陸是否真的有這個能力。同時指出,目前大陸生産的疫苗全稱叫“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採用的是最初級的疫苗培育方法,能起多大作用呢?下面就一起瞭解一下。

此次H1N1疫苗的培育,都是採用五十年代的技術,既在雞蛋裏培育。疫苗的生産過程大概要經過拿到毒株,接種病毒、培養、滅活,及脫毒,接下來是純化,以及配比稀釋等,到最終定型需要很長的時間。美國聯合了世界各大知名製藥廠,投入了最先進的科研力量,到目前的產量也遠遠低於預期,而中國的地方企業,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能大批生産,其科研能力和疫苗質量不得不令人懷疑。

田源博士:“美國研究H1N1疫苗動用了很多強有力的科研力量。比如很多大製藥公司都參與了這個過程。像瑞士的“諾華”公司,法國的“塞諾非-安萬特”,澳大利亞的CLS公司,加上美國本土的一個公司,叫做“免疫製藥公司”。這些公司的科研力量很強,過去在製造流感疫苗上有經驗。美國政府在流感大爆發之前算計得很好,想這些生産商訂購了1.95億的疫苗。現在這些疫苗研製出來了,但生產能力跟不上。有這麽多大公司生産還供不應求。”

而中國大陸,今年六月初拿到毒株,時間上比美國晚了一個多月,而九月初,就宣佈推出合格疫苗,專家也指出,大陸的疫苗培育採用的是最初級的手段。

田源博士:“我仔細看了一下科興公司的技術細節,它做出來的疫苗是屬於最低級的。”可以注意到,大陸生産的疫苗全稱叫:“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專家指出,裂解疫苗相對普通的全病毒滅活疫苗,顧名思義,他是由病毒的碎片製成的。這種疫苗計量不容易掌握,很大程度上不起什麽作用,這也許就是目前很多人大陸人打了疫苗又染病的原因。另外,所謂疫苗安全與不安全究竟是什麽概念?田源博士也指出,沒有一種疫苗百分之百的安全。特別是國內的審批程式不透明,以及臨床試驗報告不科學也不完善,都加大了疫苗的不安全係數。

田源博士:“那麼大家還記得前不久啊,中共處死了藥監局,醫藥管理局的局長鄭筱萸,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個人貪贓枉法,利用職務之便收了很多賄賂之後,在這個藥品的批准還有醫療器械的審批方面都是徇私舞弊,那麼使不全格的藥、不全格的醫療器械進入中國市場。最後在中國出了多少人命,更不知道的。他這個批准過程是怎樣的?是不是透明的,在中國是根本無法保證的,但流感疫苗屬於是一個特例了,是一個非常緊急的東西。那麼美國衛生研究院仍然生產出了這個流感疫苗,做了一個挺大規模的一個試驗,他們選擇了一個很特殊的人群,這個就是孕婦,那麼在美國發現孕婦在任何時候不超過人口總量的百分之一,可是在美國過去感染的所有的H1N1的孕婦裏面,確有百分之五的人死亡,就說這部份人對H1N1特別敏感,他們也是屬於特別脆弱的一個人群,那麼美國衛生研究院就拿這部份人,在接種過程中做了臨床試驗,目前這個樣本量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是從9月份這個試驗開始一直到現在,兩個月的時間內,在孕婦裏面,在最脆弱的人群裏面,沒有發現很嚴重的不良反映,沒有致死,也沒有致殘,剛才我提到說是藥三分毒,更不要說蛋白質這種疫苗,不可能有一種所謂完美的疫苗,它可能會出現,一部份人會出現有嚴重的後果,那麼假如說,對美國人一般說是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有效的,那麼這個致死、致殘的比例很低,一般認為這個東西就是有效的,那麼對於中國這個他雖然說作了所謂的臨床試驗,五千名臨床試驗,那麼還有另外一種可能性是說它的疫苗根本就沒有起任何作用,也就是說其實差不多就是安慰劑而已。”

根據新華社11月初的報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中心主任梁曉峰指出,政府掏錢,在全國範圍內第一次免費注射,應該讓群眾吃一顆「寬心丸」。所以安定的意味也許大於防禦的效果。

新唐人電視臺記者楊曉玫採訪報導。

三、新聞周刊190期大事件

美陸軍基地槍擊案1死31傷

美國德克薩斯州胡德堡陸軍基地五日下午發生槍擊案,造成至少13人死亡,三十多人受傷的慘劇。官方證實行兇者是哈桑少校。他是胡德堡陸軍基地的精神科醫生,即將被派往伊拉克執行任務。此前官方宣佈他已被擊斃,但隨後被軍方證實正在醫院接受戒護治療。這是迄今爲止在美國本土軍事基地發生的最嚴重的襲擊事件。美國總統奧巴馬、副總統拜登以及前總統小布希都表示了對死難者家屬的同情。

--------------------------

中國校園甲流疫情依然嚴峻

甲型流感目前在中國校園內疫情嚴峻,有大學校醫表明疫情不對外公佈,長期封校的狀況也使得學生情緒受到影響。很多曾經爆發疫情的學校,復課後仍然持續有發燒的病例發生,因此校園出入管制和防疫措施依然嚴格。

--------------------------

雲南發生5級地震 逾28萬人受災

雲南大理白族白治州賓川縣,2日淩晨5時左右發生了里氏5級地震,造成至少28人輕傷,超過一千間房屋倒塌,超過28萬人受災,數百隻牲畜死亡。這次地震的震央在賓川縣平川鎮帽角山村,震源深度約十公里。由於震源比較淺,造成的損失不小。據官方報道,直接經濟損失約爲3000多萬元。

--------------------------

中國在秘魯的礦場遇襲 2死2失蹤

中國紫金礦業集團設在秘魯北部里奧‧布蘭卡(Rio Blanco )銅礦場11月1日遭到襲擊,據該公司工頭吳健表示,大約15到20名武裝分子進入裏奧.布蘭卡一個銅礦,攻擊公司委任的保安人員,隨後縱火焚燒礦場,造成兩名保安人員喪生,另有二人失蹤。秘魯官員表示,警方正在對這次襲擊展開調查。紫金礦業公司預定在2011年開始開採里奧‧布蘭卡銅礦,但因故一再拖延。採礦分析師懷疑該礦區是否能順利開工。

--------------------------

共和黨贏得美國兩個州州長選舉

美國3日舉行的弗吉尼亞州州長、新澤西州州長選舉投票中,共和黨大獲全勝。這兩個州的州長職位均被共和黨贏得。一周前奧巴馬曾為兩個州的民主黨候選人站臺,但未改變敗選結局。這場選戰是奧巴馬上台後遇到的首度選擧,其成敗已被視為對施政成績的檢驗。

--------------------------

默克爾美國國會發表講話

正值紀念柏林牆倒塌20周年,德國總理默克爾11月3日在美國國會參衆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講話,呼籲美國與德國合作,“共同戰勝21世紀的牆”,默克爾的演講涉及伊朗、以色列、阿富汗及氣候變化問題。默克爾是自1957年以來首次在美國國會演講的德國總理。作爲唯一一位在共産東德長大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對冷戰以來,直至在1989年11月9日推倒柏林牆的歷史有著獨到的經歷和感受。

--------------------------

20國集團財長峰會開幕 分歧仍在

11月7日星期六,20國集團的財長和央行行長們的高峰會在英國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小鎮開幕。他們在刺激經濟計劃和氣候變化問題上還存在分歧。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希望討論取消刺激經濟計劃的問題。但是依然受到經濟不景氣困擾的英國則對此持保留態度。關於氣候變化問題,主持會議的英國財相達林在開幕式上敦促與會者能推動氣候問題的解決。但也有與會代表認爲,這次會議不適合具體討論氣候問題。

--------------------------

支撐經濟復甦 Fed維持低利率不變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11月4日表示,它將維持利率在0%-0.25%之間不變,並維持刺激措施,以支持正在復甦的疲弱經濟。美聯儲稱,自其9月份的會議之後,家庭支出已有很大改善,但占美國經濟70%的消費性開支,由於受到失業、低收入增長和信貸緊縮等因素的影響而受到限制。多數分析人士預測,爲維持經濟復甦力道,這個政策制定機構不會在短期內大幅提升利率。

--------------------------

歐盟發布2009年秋季經濟預測

11月3日,歐盟發布了2009年秋季的經濟預測。根據分析數據顯示,歐盟各成員國正在從衰退中復甦。GDP在今後兩年將呈上揚趨勢,而就業率將會持續下降至2011年。歐盟經濟與貨幣事務專員尤坎•阿穆尼亞(Joaquin Almunia)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持續的高赤字、低增長潛力是財政長期穩定性的主要威脅。就中期計劃來說,這也是歐盟面臨的最大挑戰。

--------------------------

阿總統決選取消 卡爾紮伊獲得連任

阿富汗選舉委員會11月2日星期一取消了原定於本周六舉行的總統決選後,隨後宣佈總統卡爾紮伊再次贏得總統大選。選舉委員會表示,卡爾紮伊將繼續擔任總統一職,因爲他8月份贏得了第一輪總統大選,也是總統決選唯一的候選人,現因安全原因和爲了節省開支,決定取消總統決選。就在前一天,卡爾紮伊的主要競爭對手、前外長阿蔔杜拉宣佈,因當局沒有滿足他對公平選舉提出的要求而退出總統決選。選舉委員會稱聯合國秘書長當天抵達喀布爾訪問,對阿富汗決定取消總統決選表示歡迎,並祝賀卡爾紮伊當選。

--------------------------

日首相出CD 火遍全國

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唱片《Take Heart(抓住心)》10月30日正式發行後,立即登陸日本國內各大音像店,火遍全國。唱片發行商帝蓄娛樂公司對鳩山的民謠登上排行榜信心滿滿。這張CD收錄了鳩山由紀夫20年前錄製的老歌。1987年,剛剛當選爲衆議員的鳩山,爲了對他選區的北海道後援會表示感謝,拜託後援會填詞作曲,親自演唱後灌製了約100盤磁帶,那時並未上市銷售,而是作爲禮物贈送給競選後援團。

四、全世界華人大賽精選

廚技大賽獲獎 法國市長讚利納出高人

位於法國巴黎大區91省的利納市(Linas)因為有一個20年代建造的賽車場和每年的賽車盛事(le circuit Linas-Montlhery)而聞名世界。如今這個僅六千居民的小城卻因為一位華人居民引來了國際媒體的關注。黃永權先生是20號國道旁的金鑫龍餐館的老闆,剛剛獲得了新唐人第二屆「全世界中國菜廚技大賽」粵菜組銅獎,他是全法國乃至全歐洲獲獎的第一人。黃師傅向記者介紹他的市長在他參賽之前就全力支持並幫助出各種證明促成他順利去紐約參加比賽。帶著好奇,記者採訪了利納市市長弗朗索瓦‧貝勒唐(Francois Pelletant)先生。

貝勒唐市長說他首先覺得自己能為黃先生獲獎做了一點貢獻感到很驕傲。他說:「黃先生參加的比賽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傳統的烹飪技術,這也是我們尤其很看重的。我們市的幸運居民獲得了這樣的榮譽,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所以黃先生的參賽和獲獎就好像我們都參與其中一樣。」

他講到新唐人舉辦這樣的比賽非常重要,「對於我們來說重要的是通過傳統的烹飪技法和傳統的調料來瞭解中國美食的方方面面,我覺得這是一件令人振奮和激動的事。」

「我們現在可以說從精神上已經開始投入了中國菜廚技的推廣,我們抱著開放的心去瞭解不同的文化,現在我們的城市因為出了一位中國菜傳統廚技高人而出名了,說不定從今以後我們會有一個中國傳統美食的特殊旅遊項目。總而言之我們保證所有來到利納的人都會受到熱情款待。」

三代廚師世家的黃師傅,18歲從香港來到法國,從小跟隨父親和祖父學習廚技,以敬業樂業為本德,積累了30年豐富的烹飪經驗。這次參加大賽載譽而歸,「以後把這個拿給子子孫孫看的時候,這就是我們的榮耀榮耀。」

黃永權將在近日推出特別菜單:傳統菜譜。

新唐人記者王泓法國巴黎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