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放棄 只為傳承養蠶文化

【新唐人2011年12月11日訊】社區廣角鏡(220)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是台灣養蠶工業最鼎盛時期,共有2900多公頃的桑葉園﹔到了九十年代,一方面受到大陸低價衝擊,另一方面政府改變了產業政策,全台灣養蠶業僅僅剩下苗栗塗泉明一人。他不忍心養蠶技術在台灣消失,咬牙努力學習新技術﹔現在他的手工蠶絲被可是要排上一年半才買得到。

來聽聽這位養蠶達人的故事。

眼前這一只只又肥又大的蠶寶寶,是不是很可愛呢?養蠶超過四十年的塗泉明說,從栽桑養蠶、到收繭烘繭,養蠶過程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養蠶達人塗泉明:「環境非常重要,牠有很多天敵,還有牠的溫度都要注意,小只的溫度就是25到27度,到現在五齡的時候就是22、23度。還有牠的密度一定要注 意。」

對蠶農來說,要生存就必須要轉型,塗泉明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力氣,研究蠶絲的加工,經過煮沸、洗、脫與曬等過程,才可以有一床床品質優良的蠶絲被。

養蠶達人塗泉明:「我們就是要真正的達到這樣的成品,你必須每一個步驟都要做到,絕對不能偷工減料。」

幾年來的努力,農場呈現多項蠶桑成果產品,有蠶蛹、蠶沙茶、蠶絲膠原蛋白等等,將蠶的功能發揮到淋漓盡致。

養蠶達人塗泉明:「蠶蛹現在賣得非常好,之前還沒有廢掉之前,全部都當廢物,當垃圾倒到桑園裡面,這些各個的一個階段,現在都沒有浪費。」

除了製作產品,塗泉明更希望農場能發揮生態教育的功能,讓更多人認識養蠶文化。

養蠶達人塗泉明:「只要我有一口氣在,撞到頭破血流,我就是要堅持把它留下來。」

在政府不重視養蠶產業後,為了養蠶文化的傳承,塗泉明不願廢耕桑園、放棄養蠶,努力了二十年,如今是全國僅存,能夠從栽桑養蠶、抽絲加工到製作蠶絲被的蠶業達人。

塗泉明為了學習日本平面繭技術,讓蠶寶寶在平板上吐絲,解決蠶絲被用久了會糾結的問題,過程相當辛苦。

養蠶達人塗泉明:「那你做絲被不必要給牠結繭,平面繭在做絲被的時候,就可以用這種模式去做,做出來的品質是非常好的。我第一次做(平面繭),我三天三夜沒有睡過 一分鐘覺,整個人都垮了。」

這種需要仰賴全手工過程的辛苦事業,塗泉明願意花一輩子的時間去努力經營,只為了要把養蠶文化傳承下去。

養蠶達人塗泉明:「蠶業它是幾千年的東西,幾千年當然是屬於一個文化,一個國家絕對要有經過的歷史,經過的文化,你才可以生存。」

絲綢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塗泉明認為蠶業一定要根留台灣,因為,這也是台灣的競爭力。

新唐人亞太電視賴弘鈞、陳彥如、江淳卉台灣苗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