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海底好繽紛 發現60餘種海蛞蝓

【新唐人亞太台2013年3月19日訊】墾丁後灣出海口是珊瑚礁天堂,而最近在這個水域卻發現美麗的軟體動物「海蛞蝓」,學者專家及潛水愛好者更在短短兩星期內,發現60種海蛞蝓,這在全世界也是相當罕見,有助於解開「海蛞蝓」的生態之謎 。

白的帶著橘色鑲邊、紫色的觸角,在水中悠游著,彷彿探索著水中世界的奧祕。牠們是被生態界稱為「海中珠寶」的海蛞蝓。

海蛞蝓是種雌雄同體、卵生的軟體動物,是蝸牛的近親,一般體長從數公釐到30公分都有,體色斑紋艷麗多彩,極富變化。在墾丁記錄到的海蛞蝓大多屬小型,體長從不到1公分到8公分,牠靠著珊瑚礁群的藻類、浮游生物,或者吸魚類的血、吃同類海蛞蝓維生。

國立科博館生物學組博士 黃興倬:「就是水可能比較混,但是水面有很多很營養的、海流會帶來一些很營養的物質,那這些生物就長得很茂盛,在水深15-20公尺中間,剛好在那個深度就很多。」

台灣地區的海蛞蝓,喜歡生活在水深15-20公尺,水溫比較高的地方,繁殖期從春天開始,一直到暑假期間,這次在射寮溪出海口的後灣,潛水愛好者在短短兩週,就發現高達六十餘種海蛞蝓,相當罕見!

國立科博館生物學組博士 黃興倬:「就是不同的海蛞蝓當然牠們就有不同的自己的週期, 我們今天在墾丁一、兩個禮拜下來就可以達到這麼多種類,等於是一個時空的濃縮下來,把這麼高的多樣性聚集在這樣一個地方,是很難得的一件事情。」

資深潛水教練 蔡永春:「這一次是特別是去記錄海蛞蝓,看有幾種,結果第一次下去記錄大約有30種,然後持續好幾天都去一直累積累積到,到前天差不多60種了。」

目前學界對海蛞蝓了解還很有限,在南極海底、深海及海口都有牠的身影,估計全世界有上千種海蛞蝓,因海蛞蝓幾乎無法人工飼養,不少種類具毒性,專家呼籲民眾不要帶回飼養,以免對養殖的水族箱造成污染。

新唐人亞太電視 邱添喜 趙揚 台灣台中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