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 創新心法大公開

圖說:院長劉仲明(左二)、台生材總經理廖俊仁(左一)、台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右二)及儒鴻企業董事長洪鎮海(右一)共同進行新書揭幕儀式。(工研院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1 月 19 日訊】「在《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這本書中,讀者不但能在36項創新研發案例中,看到工研院研發團隊不畏挑戰、堅持追求夢想的勇氣與韌性,也能感受到早已內化在工研人文化中的創新DNA。」─經濟部長李世光

 

「工研院是一個創新研發的組織,能著眼環境趨勢與產業需求,以創新前瞻的科技研發來解題,並且與產業緊密合作,把技術延伸成為帶動產業躍升的力量。」─台泥企業團 董事長辜成允

 

工研院今(19)日舉辦《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新書發表會,工研院院長劉仲明、台灣水泥董事長辜成允、儒鴻企業董事長洪鎮海、台灣生醫材料總經理廖俊仁等共同分享創新心法,希望透過此書,鼓勵大家跳出框架思考,勇於追求夢想,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劉仲明於會中分享工研院的創新心法,他說,大量的「連結(connectivity)」與跨領域合作是當中的關鍵。從系統的觀點來看,大量的連結會湧現出非預測性的成果。工研院打造出上百個開放式創新系統平台(Open Innovation System Platform),最大的目的就是可以更有效地與內部、產業、學校及國際做連結,大量的連結能讓產業形成獨特的平台或生態系,有助於創新,讓臺灣企業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

 

提及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洪鎮海表示,要掌控核心價值才有主導權、也才有發言權與定價權,進而為股東創造更好的利潤。研發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除了靠自己去解決,也要找到互補的盟友,透過行銷來拓展市場,絕對不能怕失敗,才能成功。從《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專書中可以看到,儒鴻找到工研院成為盟友,跨領域研發出智慧感知衣,從紡織領域進一步跨足到健康產業。

 

不只是洪鎮海,辜成允也認同找盟友相當重要,所以台泥找上工研院共同合作。他並且分享,創新是一種態度與信仰、一種行動,更是一種主義,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會遇到瓶頸,此時才要變已經來不及了,要預先做好準備並懂得窮則變、變則通,只有不斷貫徹創新的思維,企業才會永續。現在面臨多變的競爭與環境,未來會出現什麼競爭對手都是預期不到的,唯有積極應變,化被動為主動,在別人還沒變的時候就先變,才能掌握機會賺到錢。

 

廖俊仁表示,醫療產業跟其他產業比較不同,對新創公司來說,不要看國外做什麼就做什麼,從觀念、技術到用人、選題都要非常謹慎,且要落實跨領域整合的能量,對他來說,勇敢挑戰困難就是成功的捷徑。

 

在《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一書中,總共收錄了36個工研院技術的研發故事。從研發故事中可以看到,創新絕非一蹴可幾,除了有創新思維之外,唯有耐得住無數失敗的低潮與孤獨幽谷,才有令人驚艷的創新研發果實。透過此書,將讓社會大眾看到工研院近年創新技術的研發成果,更希望能鼓勵台灣年輕人勇於追求夢想、積極創新,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思考「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

 

《為什麼非要創新不可》新書簡介:

書中集結了36個工研院研發團隊堅持創新的精彩故事,共計分三個章節:(1)節能減大創新,永續未來大創新、(2)健康幸福的推手,創造活力新人生、(3)行動生活叭叭GO,智慧生活齊步走。這些創新的種子,有的早在十餘年前就種下,經歷種種的挑戰,今日才開花結果,這是以創新為產業開路的紀錄,也是與產業攜手合作並肩努力的成果,更傳達出在研發背後堅持不輕易妥協放棄的信念。透過這些團隊的故事,鼓勵大眾跳出框架思考,不畏艱難與挑戰,勇於追求夢想、積極創新。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7715

 

微藻高值化點碳成金

過去台灣水泥曾苦惱於水泥廠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該如何消耗,與台泥長久合作的工研院團隊看到從水泥製造過程中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若不加以利用,實在可惜。在團隊一個轉念下,工研院和台泥擴大合作,利用「碳捕獲」技術將捕獲的大量二氧化碳用來養殖雨生紅球藻,進而從藻中萃取出具抗氧化功能的蝦紅素,用於美妝產品、保健食品之中。如此一來,工研院不僅解決廠商廢氣排放問題,藉此將水泥、藻類和美妝鏈結起來,創造新的獲利管道,成為工研院與廠商共同合作尋求創新的最佳案例之一。

 

開台灣紡織自主之路

多年前,台灣紡織業在生產布料過程中無法克服色紗斷紗的問題,工研院研發團隊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配方。為了解決紡織技術的配方問題,工研院以跨領域研發優勢,從紡織界跨入化工領域,朝著化學配方國產化之路邁進。秉持強烈使命感的工研院研發團隊歷經實驗室練兵階段後,在儒鴻的同意下,得以在生產線上進行小量試產。半年後,終於調配出不會斷紗的化學品。工研院研發團隊鍥而不捨的精神讓配方國產化的夢想實現,進而奠定機能布的基礎。

 

腦膜缺損修補快又好

工研院進行任何研發,首要思考的是解決不滿足產業或社會的問題,以及如何帶動台灣產業升級。同樣的思維也是適用在前工研院生醫所所長特助、現任台生材總經理廖俊仁身上。台生材的「泡沫式人工腦膜」一開始是廖俊仁為了解決醫生在進行腦手術時會遇到腦脊髓外流、沾黏的棘手問題,與團隊共同研發出來的,一改傳統的人工腦膜片,而以慕絲狀呈現。不僅技術創新,泡沫式人工腦膜還使用到原本裝設在腳踏車上的銀色充氣小鋼瓶,順利讓製造業升級轉型跨入生醫領域,創造新的價值。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