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粉塵》揭工業史最龐大職業病風暴

記者會合照(圖/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17 年 07 月 19 日訊】石綿曾在工業製程中被大量使用,被暱稱「神奇礦石」,普遍運用在各類產品與建材上,生活環境中無所不在。然而,石綿在1970年代被確認為第一類致癌物質,因石綿而罹病的勞工、居民、消費者亦浮現檯面,成為工業發展史中規模最龐大且社會爭議最多的職業病。台灣近年來石綿相關疾病罹病者也快速增加,面對即將到來的疾病高峰,《致命粉塵》蒐羅國內外的經驗,希望讓更多人看見疾病、採取預防措施,以建立安全健康的職場環境。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今(19日)於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舉辦《致命粉塵》新書發表會,透過書籍的出版,讓勞工、社會大眾、醫療專業人員、工安衛人員及政府單位等,正視台灣的職業病問題。

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陳為堅表示,過去只看到石綿用途便利,使用幾十年後才發現對於健康的重大危害。台灣使用幾十年,當這些材質在拆除時,工作者就可能會暴露於石綿粉塵,該如何保護勞工的健康,是現在重要的課題。而石綿危害不同於傳染病,它是一種慢性污染,目前石綿疾病罹病者要獲得制度性保護與職業病補償都很困難。然而,像石綿這樣的慢性污染未來可能還會出現,如果不建立更周全的制度,未來大家都可能是受害者。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鄭雅文指出,石綿爭議不只是勞工的職業病、環境污染,還有政治與商業利益。世界衛生組織近幾年提出警告,石綿是亞洲的當代問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目前還在生產、製作與使用石綿,透過貿易,這些含有石綿的建材也可能進入台灣,政府必須嚴格把關。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鄭雅文指出,石綿爭議不只是勞工的職業病、環境污染,還有政治與商業利益。(圖/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提供)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理事長鄭雅文指出,石綿爭議不只是勞工的職業病、環境污染,還有政治與商業利益。(圖/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提供)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提到自己在學生時代時,台灣還在製作石綿相關製品,當時這些石綿工廠裡經常是瀰漫粉塵,勞工直接暴露於石綿之中,所產生的職業病問題都是現在必須去承擔與面對的。此外,他也提醒,石綿不只發生於勞工身上,同時也是環境病,一般民眾的危害也不容忽視。

新北市勞工局長謝政達表示,新北市過去有不少的石綿工廠,可說是石綿危害的重災區。除了去年和職安連線合作拍攝紀錄片,讓一些民眾了解石綿對健康的危害,同時和工務局合作,在各個拆除工程進行時,發出危害通知,提前作好防護措施。勞動部職業安全署副組長張國明也指出,去年起勞動部開始針對一些高暴露的族群進行宣導,也和衛福部、勞保局、勞研所等相關部會合作,希望能加強曾有石綿暴露者的健康追蹤。

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說,希望透過這本書的拋磚引玉,讓曾有石綿暴露的勞工意識到職業病問題,而國家也應正視現有職業病補償機制的不足。國衛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主治醫師李俊賢指出,追蹤1980-2010年的癌症登記資料,發現從2000年之後,台灣在惡性間皮細胞瘤患者有快速增加趨勢,呼籲政府應積極正視石綿帶來的危害,並採取預防措施。

政大法律系助理教授林良榮強調,石綿潛伏期漫長,突顯了目前職業傷病補償救濟制度對此類疾病的忽略與排除,政府必須積極規劃如何應對,尤其目前政府正推動職災保險單獨立法,應在法案制定過程中將如石綿等慢性職業病補償問題,一併納入考量。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彭保羅指出,在法國則是認為雇主讓員工暴露於石綿,不僅是普通的過失,而是令人憤怒的不當行為,甚至應被視為是故意犯罪,因此視為是「不可原諒的過失」。依目前法國為石綿罹病者所設立的補償基金制度,若因石綿導致相關癌症死亡者,可獲得約台幣600多萬的補償,但反觀台灣目前的職業病求償,如RCA訴訟案件,法院僅判決每人約100多萬的補償,顯示台灣社會看待勞工的健康犧牲仍過於廉價。

台大健管所蕭汎如說,面對石綿風暴,政府應擴大職業健檢的族群、持續進行健康追蹤與建立暴露調查機制。此外,也必須讓一般民眾了解石綿工廠的所在地,讓社會大眾能有公開資料,了解居家附近的環境暴露風險。

職安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工業發展往往將犧牲勞工的健康視為「必要之惡」,而台灣政府更是長期忽視勞工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犧牲。《致命粉塵》的出版要讓更多人看見石綿疾病,翻轉國家長期在勞動過程中缺席的角色,要讓國家更積極去預防相關職業病,以建立安全健康的職場,出版是行動的開始,後續仍續更多社會力量一起關注。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