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胖不是胖?錯誤飲食恐釀糖尿病

小時候胖不是胖?錯誤飲食恐釀糖尿病

文:李宛真(健康傳媒) 

12歲的小杰因家長擔心長不高被帶至門診檢查,身高152公分、體重60公斤、腰圍81公分,BMI值達肥胖,後頸與腋下都有黑黑的色素沉澱,家長以為是洗澡沒洗乾淨,其實是黑色棘皮症,為糖尿病相關症狀之一。超音波檢查顯示中度脂肪肝,抽血空腹血糖為100mg/dl,胰島素數值上升,有胰島素阻抗情形,已成為糖尿病的候選人。

  詳細問診得知,小杰從小喜歡喝含糖飲料,炸雞、薯條、鹹酥雞更是他的最愛;幼稚園時只是稍微肉肉的,到三、四年級開始食量大增,體重也像吹汽球一樣失去控制。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表示,門診中還是有長輩及家長仍存有「小孩長肉沒關係,以後會抽高」的想法。台灣的飲食西化使得學齡兒童肥胖比例達3成,國中、小學童體重動輒50、60公斤已不再少見。

  戴季珊提到,美國大型長期追蹤研究顯示,青少年的肥胖問題早在5歲前就有決定性的影響。年紀、雙親肥胖與肥胖嚴重度是兒童肥胖是否延續到成人期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外研究,青少年肥胖族群未來死於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族群的5倍。

  兒童肥胖的定義,當BMI超過該年齡層的95百分位值為肥胖,介於該年齡層85百分位至95百分位數值時則為過重。小時候胖將來成人肥胖的機會更高,倘在兒童時期有肥胖問題,應積極改善。

  吃多動少,小心兒童「肥」安問題!戴季珊說明,除了先天基因遺傳體質,許多因後天飲食環境不佳,吃很多、動很少的情況下,導致體重直升。臨床發現這些肥胖兒童大多外食,油炸不拘,蔬果攝取不足,偏好含糖飲料,平時很少運動,使得「吃多動少」的問題一直循環,影響兒童健康。兒童肥胖影響健康主要有6項層面:

(一)內分泌系統: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代謝症候群、雄性素增高與生長板提早癒合。
(二)心血管系統: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結構變化、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
(三)肝膽系統:脂肪肝、膽結石。
(四)呼吸系統: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肺換氣不足症。
(五)骨骼系統:股骨頭近端生長板滑脫症、O型腿。
(六)神經系統:原發性顱內壓增高症(又稱假腦瘤症)。

  戴季珊指出,3C世代的兒童運動量偏少,因此家長要每天讓小孩從事1小時以上的體能活動,培養至少一項運動興趣,全家人一起動起來會更有效率,也更容易持續執行下去。

  每天接觸電視或3C產品的時間則建議要少於2小時;飲食方面,儘量多在家烹調,早餐一定要吃,避免含糖飲料、油炸類食物,勿以零食取代正餐。唯有養成正常的生活及飲食習慣,配合門診追蹤與衛教才能改變肥胖纏身、併發症的危害。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