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百人有1人失智 血液篩檢可測知風險

每百人有1人失智 血液篩檢可測知風險

文:凌芸斐(健康傳媒) 

一滴血就可以檢測出未來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國內失智症預防大突破,一項多家醫院、持續5年的臨床試驗研究證實,抽血檢測乙型類澱粉蛋白、濤蛋白在大腦累積狀況,即能精準預測阿茲海默症,準確度高達9成以上。

  對於這項研究成果,衛生福利部立雙和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趙書屏指出,透過檢測數據可以掌握蛋白質是否代謝異常,進而推估未來罹患失智症風險,不過,民眾不用自己嚇自己,即使被列為認知障礙,甚至到了失智階段,但也不代表真已失智。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2017年年底,台灣失智症總人口數已達27萬人,佔全國人口1.15%,相當於每100位國人就有1位失智症患者。其中多數為65歲以上,相當於每13位老人就有1人失智。

  健康吉美診所檢驗事業處處長莊佳霖提到,依照台灣失智症盛行率及趨勢來推估,45年後,台灣失智人口將達80萬,平均每天增加35人,每40分鐘就有1人確診失智。

  莊佳霖提及,在失智症的成因中,以阿茲海默症比率最高,超過6成以上失智患者是因阿茲海默症而導致認知異常退化。關鍵在於乙型類澱粉蛋白、濤蛋白等2大蛋白質代謝異常,以致堆積在腦中。

  醫學研究證實,這2個蛋白質如果持續累積在大腦組織,可能導致腦神經細胞功能異常、腦神經退化,所幸透過血液檢測,就能掌握蛋白質累積狀況,如有異常,建議透過學習、自我認知訓練,抑制失智惡化速度。

  參與這項研究的趙書屏談到,研究人員收集242名有失智家族史的中老年人,分為正常、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等3組,透過血液檢測,瞭解這2個蛋白質在大腦代謝、堆積狀況。

  研究發現,45.49皮克沈積量為正常與不正常的關鍵數值,數值越低越好,但如果高於此數字,就屬於異常,已有輕度認知障礙的風險。一旦超過64.258皮克沈積量的警戒值,就為高風險,應該儘速就醫。

  至於造成腦部蛋白質代謝異常的原因,則包括失眠、熬夜、壓力沈重以及三高疾病控制不良、飲食失衡以及低教育程度等因素,趙書屏說,除了教育程度之外,其餘因素皆可積極改善。

  趙書屏強調,該項失智症檢測工具雖然精準,但不見得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篩檢,目前建議早發現失智、疑似失智,及有失智家族史者,均可透過抽血篩檢,瞭解大腦代謝功能是否開始產生變化,藉此評估自身失智風險。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