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白內障難避免 何昭德醫師講座解析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醫師何昭德,應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邀請與民眾談「白內障之預防及保健」。(攝影/李佩倫(健康傳媒))

文:NOW健康 編輯部(健康傳媒) 

人體的五官分為眼、耳、舌、鼻、身,我們對於外界訊息的感知,有8成都仰賴視覺。根據統計,年紀65歲以上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白內障問題比例高達9成5。為此,財團法人台北醫學大學校友會教育基金會、綠杏文化事業基金會、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特別邀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醫師何昭德,與民眾主講「白內障之預防及保健」,帶領民眾進一步了解白內障的發生原因,以及如何維護眼球健康。

何昭德比喻,眼睛好比相機鏡頭,其中包含許多零件,其中1個就稱為水晶體,在出生或年輕時會呈現清澈透明狀,但隨著年紀的增加,就會開始變得混濁。水晶體主要由蛋白質構成,是人體器官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地方,因此一旦發生蛋白質變性,由可溶性蛋白變為不可溶性蛋白後,就稱之為白內障。沒有白內障問題的人,就像是從一片乾淨的玻璃看景物;反之有白內障問題的病人,有如隔著毛玻璃,景物周遭都會變得模糊,界線也比較不清楚。

白內障的發生原因多數是由於老化,但其他可能是高度近視、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低血鈣症等症狀控制不良、長期使用類固醇、縮瞳劑、或眼球受到紅外線、紫外線的照射、外傷、曾接受過眼內手術及先天性遺傳疾病等因素造成,症狀發生時會感覺視力下降、影像模糊、或因眩光導致夜間開車困難,甚至感覺色彩不再鮮豔。值得注意得是,白內障可能會改善老花眼問題,但同時也表示症狀又惡化了。

白內障的治療,可透過點眼藥水來延緩蛋白質的結合,減緩惡化速度,或多攝取維他命、抗氧化劑,但上述效果皆因人而異,嚴重時仍建議以手術方式改善,目前患者視力若低於0.5以下可接受健保給付,而眾多手術中目前又以「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為主流,以折疊式人工水晶體植入眼球,相較於過去硬式人工水晶體而言,不僅出血量更少且傷口從原先的6至7毫米縮小為3毫米,並降低術後閃光發生的可能。

何昭德提醒,在進行白內障手術前,也應主動告知醫師曾經做過近視或視網膜等相關眼部手術,以免對術後成果造成影響。另外,若想預防白內障的發生,除應避免自行服用或點用藥物外,糖尿病患者也需要格外注意血糖的控制,平時眼部也應避免強光、紫外線,外出時盡可能配戴墨鏡及帽子來避免光線的刺激。

下一場健康講座活動時間預訂於108年8月24日(六)舉行,如欲取得最新活動消息的民眾,請上網搜尋「北醫校友會教育基金會」或「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或撥打專線:(02)2391-5568洽詢。

★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