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牽台灣牛 放牛班暖男保存「耕牛文化」

【新唐人亞太台 2019 年 10 月 09 日訊】歡迎回來。現年36歲的高一鑫,畢業於靜宜大學企管系,因為有機栽種接觸台灣耕牛,意外成為養牛人家,他還把養牛當作「志業」,從1頭牛到現在變4頭,其中一頭更是國寶級的海牛「小白」也被他飼養,希望讓「耕牛文化」在台灣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摸摸牛頭,親親牛嘴,這位外表看起來忠厚,帶著一副深度眼鏡,現年36歲的高一鑫來自嘉義,七年前養了這隻台灣水牛「拉拉」,多次搬家最後落腳彰化溪州,每天會準備玉米梗還有牧草給水牛吃,是高一鑫的生活日常,天氣熱的時候,還會噴水幫牛降溫消消暑氣。

除了水牛「拉拉」,還領養了這隻白色的國寶級芳苑海牛「小白」,由於主人年事已高無法照料,如今在他的照料下也成為他的夥伴,也向長輩習得駕馭牛車的方法。

耕牛文化推廣者 高一鑫:「比如說走, 走我們就是go,那停,走跟停 啊歐,停就是啊溫,短促單音節。」

最近又多了兩頭黃牛,四隻牛每天食量不少,增加了每月乾牧草開銷,還好附近青農支援玉米梗來貼補,不過飼養的地方又需要租金,在經濟的壓力下,放棄飼養念頭時常浮現腦海中。

耕牛文化推廣者 高一鑫:「如果我沒有做那這些耕牛,牠也沒有人肯照顧,很難找到人照顧,可能下場就是被賣去屠宰這樣。」

為了生活收支平衡,除了帶水牛耕田,還讓牛跟民眾近距離互動體驗,甚至將「耕牛文化」帶進學校,擔任共學團老師,甚至把牛當成夥伴關係,互相依存。

耕牛文化推廣者 高一鑫:「較好的狀態就是說我們跟牛可以,互相合作,就是完成一項工作。」

高一鑫說早期牛糞可以是牆面的材料,還將乾牛糞磨成粉加入沈香以及香茅粉與黏土做成薰香,讓牛糞可以循環再利用,希望用這些教材能夠讓民眾更了解台灣的「耕牛文化」。

新唐人亞太電視 葉錫鴻 台灣彰化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