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計畫培植滇緬作物 種出好味道

【新唐人亞太台 2019 年 10 月 16 日訊】滇緬地區少數民族的香料植物,一直被廣泛運用,屏東里港鄉定遠社區的居民,為了保留傳統滇緬美食料理的家鄉味,透過農村再生計畫,在社區栽種特殊香料植物,除推廣滇緬美食,也活絡社區的經濟。

一區一區的香料植物,就種在社區公園旁的空地上,這些都是滇緬地區和泰國、寮國等居民,生活中常用到的香料食材。

香料植物園解說員 張家華:「這個學名叫魚木,然後我們這邊統稱是叫「雞爪菜」,為什麼叫「雞爪菜」,大家有看到這個三個叉,很像那個雞爪,所以我們叫做雞爪菜,我們要吃的話是它的嫩尖,嫩尖有點像類似美濃客家那個福菜來醃製, 醃製以後然後冰在冰箱,酸酸甘甘的很好吃。」

屏東科技大學餐旅系業師 蔡秀蘭:「這個香草他們這邊雲南人把它叫做辣蓼(水蓼),因為它有一點點微辣,它用的比較多的是在他們一個菜叫金撒,金撒是傣族的話,台灣把它翻譯成錦撒,錦撒,那金是肉,撒是剁,這是一個動作,所以他們在做金撒這個剁肉的時候,一定要用到這個香菜,這個味道很香濃很濃郁。」

因為民族習性的關係,滇緬地區的少數民族,都習慣用香料來呈現傳統的家鄉味,因為這些食材取得不易,社區的居民透過農村再生計畫投入種植,也對外推廣滇緬美食文化。

里港滇緬民俗文化協會理事長 王朝申:「因為我們是少數民族,就是一些我們最主要就是我們這邊美食,就是需要這些香料植物,而且這些香料植物我們在台灣是很少見,像我們的什麼魚啊肉啊,都是要這些去壓它的腥味。」

大仁科技大學環境與職業安全衛生系副教授 許美芳:「從他們的飲食習慣去發現到,他們有這麼一個特色的香草作物,是他們的民族的民俗作物,就是把一些計畫的資源引進來,帶領社區的人去執行。」

農村再生計畫結合退輔會、水保局及學術單位來幫忙輔導,將少數民族的香料植物透過計畫,不僅推廣滇緬美食文化,也活絡社區經濟。

新唐人亞太電視 李涓榕 台灣屏東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