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散步健走就健康?醫:沒負重躲不了肌少症

據統計,台灣肌少症盛行率達10%,約有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80歲以上男性可能高達3成以上。(圖/Pexels)
文:馬姍妤(NOW健康)
年紀越大越愛運動,一大早常見許多阿公阿嬤就在社區公園、學校操場散步健走,充滿活力,不過專家提醒,這類有氧運動無助於增加肌肉,如果沒有做負重(阻抗型)運動,恐將陷入肌少症帶來的健康威脅。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自50歲開始,人體肌肉逐年流失,年齡越大情況越嚴重,據統計,台灣肌少症盛行率達10%,約有近30萬人罹患肌少症,80歲以上男性可能高達3成以上。
詹鼎正強調,若不積極維持肌肉量,對健康會造成連鎖影響,首先會因肌肉不足而四肢無力,不願意活動,進一步可能就演變為衰弱症,容易跌倒造成骨折、失能及長期臥床等,增加死亡風險。此外,肌肉和基礎代謝率相關,肌肉量下降基礎代謝率也將跟著降低,也會和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相互影響,降低生活品質也降低壽命。
調查顯示,國內超過半數的熟齡退休族為了自身健康而運動,不過,熟齡族的運動近8成是以散步、健走等有氧運動為主,詹鼎正指出,這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但沒有辦法延緩肌肉流失,更不可能增肌,唯有進行負重(阻抗型)運動,才能提高肌肉量。
詹鼎正提到,重訓並不是年輕人鍛鍊身材的專利,阻抗型運動是增肌最有效的方法,建議長者尋求專業的健身教練協助,除了散步健走,再搭配幾項自己適合的阻抗型運動。
此外,許多熟齡退休族偏好以「粗茶淡飯」控制飲食,只吃青菜,少吃肉,以為這就是正確養生,但研究發現,上了年紀的人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更不易增加肌肉量,也容易罹患肌少症。
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說明,飲食是增肌的原料,長者應該多吃豆魚蛋肉類,才能攝取豐富蛋白質,並多補充蔬果植物,吃得均衡、足夠,才能保持健康。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肌少症?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提供簡單檢測方式「小腿圍量測指標」,50歲以上的男性若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就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準確率達7成。
相關新聞
-
預防肌少症 優質蛋白質攝取與阻抗運動是關鍵
2019-07-26 15:24:30內政部預估2026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473萬人,占總人口數高達20%。專家提醒,老年人胃口較差、食量變小、蛋白質攝取不足,很容易罹患肌少症,容易影響肌力與活動力,一不小心跌倒就可能骨折,甚至必須長期臥床。
-
中老年後骨鬆與肌少 專家:多做阻力訓練
2019-08-13 15:09:10不只要苗條、還要有線條!「減重」儼然成為全民運動,但醫師提醒,步入中老年之後,可不能隨便減重,應該積極養「肌肉」,多做阻力訓練,並且在運動1小時內補充牛奶、豆漿或雞蛋等優質蛋白質,才能避免肌少症。
-
中高齡預防肌少症 阻抗型運動比慢跑還有效
2019-06-24 15:52:42隨著台灣已自去年107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自預防生活習慣病的角度,中高齡族群不能只著重於三高和癌症防治,50歲以後更要準備因應老年常見的肌少症,以避免肌肉隨年齡增長流失,導致肌力和行動能力下降,行走緩慢且四肢癱軟無力,進而提高跌倒風險造成失能,需終身坐輪椅或長期臥床。
-
老年失能殺手「肌少症」 醫生教你幾招預防
2018-01-25 21:54:26「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殺手,根據研究顯示,年齡越高罹患肌少症機率就越高,而且肌少症的患者死亡機率也越高,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地覺得沒力氣,嚴重甚至伴隨著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該怎麼預防,醫師告訴你。
-
10種可助快速減肥的食物
2017-12-05 13:02:23大家都知道基礎代謝率(Basal Metabolic Rate 簡稱 BMR)越好,越不容易胖,因為基礎代謝率約占了人體總熱量消耗的65%至70%,只靠不吃來減肥反而會讓基礎代謝率下降,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提升基礎代謝率,研究指出只要提高攝氏1度基礎體溫(Basal body temperature簡稱BBT),基礎代謝率會上升12%。
-
腕隧道症候群如何辨別?復健科醫師教你自我檢查
2019-07-01 19:03:26常有手麻問題的民眾,會懷疑自己是否得了腕隧道症候群?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李信賢教授簡單的自我檢查方法,同時指出,多數病人經診斷為腕隧道症候群時會視病況治療,不一定要手術治療,只要正確配戴副木,有6成病人3個月內會痊癒。
-
長者常跌倒恐致命 遠離骨鬆肌少從年輕開始
2018-04-18 15:01:52年輕時明明身強力壯,為什麼老了之後變得「跌跌不休」?根據衛福部2015年公布的國人十大死因,調查內容顯示,國內老人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1位是交通事故,其次就是跌倒,平均每10萬人就有約24人因跌倒而死亡。跌倒不僅會造成老年人的身體傷害及行動不便,甚至還會導致老年人對跌倒的無形恐懼,影響其日常生活的自信及心理障礙。
-
手指伸不直 復健科醫師:小心「板機指」找上門
2019-12-07 13:25:58林女士是一位廚師,最近常感到右手無名指靠近手掌部位疼痛,有時切菜一段時間後,手指卡住不聽使喚,無法伸直放開刀柄;到醫院看診時,復健科醫師表示,這就是所謂的「扳機指」,即肌腱發炎,是長期過度使用手指所致。
-
下床走路如針扎 2招預防足底筋膜炎
2017-12-25 14:18:44下床時,腳才一落地,腳後跟就像被細針扎,痛到不行,許多人都有過類似經驗,就醫確診為足底筋膜炎,且容易反覆發作。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欣蓉建議,減重及選擇一雙彈性好的氣墊鞋,都有助於預防足底筋膜持續發炎。
-
老人走路慢 可能是肌少症莫輕忽
2013-10-15 20:20:50老人家走路越來越慢,不一定是正常老化現象,很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根據研究,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有20%診斷有肌少症,醫師表示,肌少症病患容易跌倒造成骨折,以致於長期臥床,易引發一些併發症,民眾不可忽視。
-
年終大掃除 醫師教你這樣做家事
2018-02-08 16:24:16許多人在年前開始大掃除,但清掃動作不對,可能引來滿身痛,各家醫院復健科門診患者明顯增加,大多是關節肌肉疼痛,或是下背痛。台中慈濟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瓊玟提出分段清掃5原則,提醒民眾務必注意打掃清潔動作。
-
不想老了骨鬆肌少 專家:營養運動兼顧
2018-10-04 16:24:21台灣人口老化比例高,如何對抗老化,避免衰弱、肌少症上身,成了國人重要課題。想要擁有足夠的肌肉量,專家建議,應該從年輕開始,補充優質且足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並搭配「阻力性運動」。
-
長期久坐下背痛 專家提護腰減痛3步驟
2019-11-07 16:38:19許多上班族白天久坐不動,下班回家後又躺在沙發,長期缺乏運動之下,引發下背疼痛,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弘洲表示,容易腰痠背痛的人應該以護腰(束腰)來支撐腰部,平時建議多做核心運動,加強腰部肌肉力量。
-
小腿纖細才好看?當心中老年發生肌少症
2018-11-06 14:18:27許多女生害怕小腿粗如蘿蔔腿,拼命想讓腿部線條纖細,不過最新研究指出,如果小腿太細,到了老年將出現肌肉量不足風險,甚至引起肌少症,導致失能,還可能讓壽命變短。
-
穿高跟鞋翹了臀卻凸了小腹 問題出在骨盆前傾
2019-12-12 18:41:03穿上高跟鞋似乎能讓女人體態更好看,不但有視覺增高效果,甚至能幫助提臀,然而事實上卻是容易讓人體姿勢變形,骨盆前傾就是常見現象,恐怕造成腰酸背痛,也讓小腹凸出,不管脂肪怎麼減都效果有限。
-
5招金豬如意操 活絡筋骨健康一整年
2019-01-30 18:24:29再過幾天就要迎接豬年,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治療師簡文仁表示,今年黃曆年假期特別長,如果吃太飽少運動,吃飽睡,睡醒看手機、打電玩,過年後勢必全身痠痛,健康亮紅燈。為此,簡文仁設計「豬年5好如意操2.0」,提醒民眾,過年期間多想想金豬的好,做做5好如意操,豬年一整年都能夠諸事如意、健康平安。
-
顧好肌肉與關節 讓健康加倍
2017-05-11 17:16:26隨著年齡增長,人體機能逐漸退化,其中老人跌倒的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在現今已邁向老齡化的社會,急需要正視老人醫學的問題,以及建立老年自我保健觀念
-
花蓮打造長者樂活 肌力好人不老
2019-10-08 16:06:35花蓮縣長徐榛蔚重視「智慧健康照護」,推動社區長照站與照護圈的建設,努力預防與延緩長者高齡化,降低肌少症老年人口,今(8日)在花蓮市民生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舉辦「社區據點暨照護圈服務交流會」
-
遠離肌少症 醫師教養肌讓銀髮健康老化
2020-10-29 22:29:31肌少症好發於患有慢性疾病後的長輩,導致活動量減少及營養缺乏,並因肌肉無力造成行動不便,進而導致上下樓梯困難等等,同時合併肌力下降或生理功能異常,適度的運動和充足的營養將可改善肌少症。
-
預防老人跌倒 「步態分析」先找出高危險族群
2019-12-06 19:15:04老人最怕摔跤,一跌可能骨折,甚至需長期臥床,增加失能及死亡的風險。成大醫院與雲林科技大學研發「步態分析」系統,可以有效評估高齡族群及中風病患的跌倒風險,並透過持續運動及復健,減少老人跌倒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