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聰女童裝電子耳 第一次聽到聲音嚇哭

【新唐人亞太台 2019 年 11 月 29 日訊】醫療訊息,對重度聽力損傷的患者來說,唯有植入人工耳蝸、俗稱的電子耳,才能恢復正常人的聽力,醫師提醒,如果是先天性的,最好3歲前接受電子耳手術,聽說能力有機會和一般小孩一樣。

小女孩的反應,引起眾人一聲歡呼,原來小女孩剛出生時被診斷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幾乎聽不到,直到一歲多植入人工電子耳,才開始對聲音有反應,牙牙學語。

家長:「剛開始聽到的時候,可能突然聲音變得太清楚,所以她自己不適應,就是有一點嚇到,她如果沒反應也不太正常,(哇哇哇)有沒有,她就會這樣哇哇哇。」

開心的心情全寫在媽媽臉上,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大約20萬的新生兒,有600到2000的新生兒罹患先天性聽損,其中三分之一為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即便配戴助聽器也無效,但是如果採用電子耳,可以克服這些困難,而且終生適用。

人工電子耳中心主治醫師 溫惟昇:「通常這樣的患者都是耳蝸受損,比如說遺傳因素,或病毒感染,會導致他耳蝸比一般人提早受損,這時候人工電子耳的目的就是用一個電極去取代耳蝸功能,直接刺激聽神經,讓腦部聽到聲音。」

醫師強調,黃金治療期在3歲以前,越早接受訓練,語言能力可以恢復8到9成以上,聽說能力跟一般小孩沒兩樣。不過電子耳自付額約100萬元,目前健保只補助18歲以下、兩耳都重度聽損的病童,接受單耳手術,18歲以上的族群,透過社會局申請補助,額度約30到60萬元。

新唐人亞太電視 邱添喜 詹詠茹 台灣台中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