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實業家袁弓夷:美將撤資撤僑抽乾中共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06 月 01 日訊】中共強推「港版國安法」,遭美國制裁。曾向川普總統發公開信的香港企業家袁弓夷表示,美國強硬制裁中共,目的是抽乾中共、扶持一個新的中國。
袁弓夷,在美國和香港擁有多家知名電子企業(是前港姐袁彌明、港大講師袁彌昌的父親)。
談及川普因港版國安法祭出制裁,袁弓夷解讀為是向中共直接下戰書。
電子工業實業家 袁弓夷:「這個呢實際就是開戰書的了,是吧。開戰書呢,他不需要說我將來要如何打你,如何打你,那些是細節,那些是彭佩奧的事情,將來負責去出拳的那些呢,就是彭佩奧的事。川普只是說,你(中共)做錯了什麼,你(中共)做錯了什麼,所以我要對付你。這個即是判它(中共)有罪,這個是裁判書。」
在川普5月29日的中國專題記者會後,美領館證實正在放售持有70多年的港島南區物業,袁弓夷預計,美國將撤資撤僑,從多方面抽乾中共。
電子工業實業家 袁弓夷:「香港的外匯收入,超過一半的大陸的外匯收入是經過香港的。 美國就是要讓中共出錢來支撐香港的股市, 反正美國就是要抽乾中共的外匯。 現在這件事情的目的, 脫勾的問題都是小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美金要撤退,美國人要走了,美國資本要走了。 這就會造成恐慌,每個人都要走了。」
中共肺炎已導致美國死亡超過10萬人,他預計美國目標是要消滅中共,扶持未來新的中國。
電子工業實業家 袁弓夷:「他要消滅中共,就這麼多東西了,不是消滅中國,他要扶持中國,好像他當日扶持日本、德國一樣,做一個健康、富有的國家,和平的國家,但在有中共的情況下,永遠不會發生的,所以(美國)他已經不講利益的了,利益不是主題,一日(中共)死性不改,(美國)不拿掉中共,你永遠都是一個非常大風險。」
他希望美國可向香港年輕抗爭者提供保護,同時籲香港年輕人保存實力,不要做無謂犧牲。
新唐人記者 陳桑妮 梁珍 香港報導
相關新聞
-
遵守美制裁 YouTube封鎖李家超競選帳號
2022-04-21 16:50:584月20日,社交媒體平台YouTube以「違反出口及制裁政策」為由,關閉了香港特首唯一候選人李家超的帳號。
-
港媒體人區家麟遭國安拘捕 記協憂損新聞自由
2022-04-11 22:04:11香港資深媒體人區家麟,11日清晨被港警國安處拘捕,有《立場新聞》前員工表示,相信區家麟被捕與他在《立場新聞》發表的數篇文章有關。香港記者協會也聲明,對港警拘捕區家麟表示深切關注,憂心事件將進一步損害香港新聞自由,要求儘快交代案情。
-
美國務院:林鄭月娥參與迫害 美譴責中共傷港自由
2022-04-05 14:38:06香港特首林鄭月娥4日在記者會上宣布,不會參加下一屆的特首選舉,將於6月30日結束特首任期。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表示,林鄭月娥參與了港版國安法的制訂、通過流程和實施,因此被美國制裁;美國也譴責中共持續傷害香港的自由。
-
黃之鋒仍沒自由 六四案了結、「初選案」還押候審
2022-03-29 23:45:41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2020年參與六四燭光集會,被控未經批准集結罪,稍早(29日),黃之鋒粉專貼文表示,黃之鋒已經在三月初完成刑期,目前轉到赤柱監獄還押,等候初選案審訊,貼文也特別感謝這段日子以來,每一位寫信關心的朋友,表示「我們深信之鋒會繼續堅強面對監獄生活,祝願大家身體健康,保持意志。」
-
國際組織登黎智英獄中信:港人憤怒不會消失
2022-04-05 22:34:29倡導言論自由的國際組織「查禁目錄」,最近在網站發表香港《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2020年12月被捕入監服刑後,在獄中所寫的6封信件。提及黎智英一直靠著堅定的信仰,來度過牢獄生涯。「查禁目錄」節錄的第一封信,就是黎智英得知香港《蘋果日報》停刊後所寫,他在信中寫道,儘管香港當局的「野蠻鎮壓」看似奏效,香港人也因此「安靜下來了」,但他認為香港人的憤怒不會因此消失,「鎮壓─憤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將使得香港成為一個牢籠,就像新疆那樣。世界,都為香港人而哭泣。」
-
「香港監察」最新報告:港新聞自由被摧毀
2022-04-27 22:18:09總部位於英國倫敦的人權組織「香港監察」,26日發布最新研究報告指出, 香港的新聞自由在政府的鎮壓下幾乎完全被摧毀。多間獨立和或支持民主的媒體被迫停運、多名新聞工作者先後被逮捕及拘留、媒體進行廣泛的自我審查、政府提議引入「假新聞」法......相似的例子實在多不勝數;報告詳細介紹了香港新聞自由面對的各種打壓,香港監察呼籲國際社會,以積極行動回應香港新聞自由受侵害情況。
-
美副國務卿與財長 警告中共犯台將遇嚴重制裁
2022-04-07 09:22:12美國副國務卿雪蔓6日表示,俄羅斯因為侵略烏克蘭遭受制裁一事,應該能讓中共清楚了解後果,如果中共為俄羅斯提供物資支持,可能會面臨制裁;而以武力侵犯台灣,也不會被國際社會所接受。美國財政部長葉倫6日表示,一旦中共果真如同某些人擔心的,對台灣採取侵略行動,美國準備「運用一切制裁工具」對中共實施制裁,就如同美國與盟友如今針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發動制裁一樣。
-
何韻詩、陳日君等人遭捕 美台譴責.梵蒂岡關切
2022-05-12 13:46:09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萊斯11日表示,美方強烈譴責,強調「香港當局再次表明,他們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扼殺異議,並且削弱受到保護的權利及自由。」梵蒂岡發言人也表示,羅馬教廷關注陳日君被捕的消息,極度關注事態發展。
-
香港記協開會討論解散門檻 國際組織深表擔憂
2022-04-23 20:56:25香港實施國安法後,新聞媒體和記者不斷受到打壓。港媒報導,香港記者協會今天下午以視訊形式召開特別會員大會,討論未來去向,議程包括「需否修改會章以配合未來方向」,當中涉及解散門檻。國際記者組織21日,對香港記協在政府高壓下考慮解散表示擔憂,呼籲港府停止迫害、騷擾並監禁記者,保護記者權利。
-
香港特首選舉 林鄭月娥宣布不尋求連任
2022-04-04 13:25:50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天(4日)在疫情記者會上宣布,不會參加下任特首選舉,6月30日結束特首任期,並同時結束42年的公職生涯。林鄭月娥從2019年反送中抗爭到最新一波本土疫情,都受到強烈抨擊,去年3月兩會期間,林鄭月娥已向中央表達不想留任的意願,今天她被問到為何不連任,林鄭回應稱,唯一的考慮是家庭。香港民意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市民對特區政府感到不滿意,創兩年來新高,近六成人表示不信任政府。
-
美報告:香港民主持續遭瓦解 港府助北京打壓台灣
2022-04-01 09:44:34美國國務院今天公布香港政策報告,指出過去1年中共持續瓦解香港民主制度。與此同時,港府也在國際組織協助中共阻止台灣有意義參與,表明香港自主參與國際組織的能力正在削弱。
-
金融時報:拜登政府打算制裁中國海康威視
2022-05-04 18:36:00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4名消息人士報導,美國拜登政府計劃對中國影像監控設備製造大廠海康威視(Hikvision)實施制裁。
-
李孟居刑滿滯陸 陸委會:顧及家屬意願不予評論
2022-04-27 19:54:11台人李孟居在陸刑滿仍無法返台,中國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今天指他正在服附加刑。陸委會對此表示,政府高度關注台人在陸人身安全,但在兼顧當事人及家屬意願下,不予評論。
-
「少年」遭港禁播 政治壓迫中反思香港電影定義
2022-03-29 10:54:07去年以黑馬之姿闖入金馬獎的香港電影「少年」,繼「時代革命」後成為第2部遭香港禁播、在台灣大規模公映的作品。導演任俠認為,在政治壓迫下反而能反思「香港電影」的定義。
-
港府逮捕陳日君等人 白宮呼籲停止針對倡議者
2022-05-12 09:55:55對於香港警方以違反國安法逮捕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等人,白宮副發言人尚皮耶呼籲中共與香港當局應停止針對倡議人士並立即釋放陳日君等人。
-
ESPN調查報導! 揭籃網老闆蔡崇信支持中共真面目
2022-04-16 10:38:26美國運動界的權威媒體ESPN發表調查報導,揭露美國職籃NBA籃網隊老闆蔡崇信腳踏兩條船的真面目,一方面在美國高喊社會正義,一方面支持中國政府的專制獨裁政策。
-
白宮聲明:中共若在索國建軍事基地 美將回擊
2022-04-23 21:04:25美國白宮印太協調官坎貝爾,率領代表團週五(22日)抵達索羅門群島,但中共搶先在19日宣布,已經和索羅門群島簽署安全框架協議。但是雙方合作的具體內容,卻未對外公開。坎貝爾當面告訴索國總理蘇嘉瓦瑞,如果中共在當地永久駐軍或興建軍事設施,美國將做出回應。白宮在22日發出聲明表示,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率領國務院亞太助卿康達、印太司令部副司令斯卡倫卡等高層官員,訪問索羅門群島,就中索協議的目的、範圍和透明度提出了具體的關切。代表團指出,如果中共在此建立永久軍事存在、投送能力或軍事設施,美國屆時將有重大擔憂並做出相
-
美軍事首長:台是防禦性島 美要讓中共知難而退
2022-04-08 15:08:32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7日舉行聽證會,美國防長奧斯汀與美軍最高軍事將領密利出席接受質詢。密利在回答如何威嚇中共,確保中共不會對台動武時表示,美國需要繼續協助台灣自我防衛,讓中共知道攻打台灣將是一個「非常、非常難以實現的目標」。
-
美制裁普丁兩女兒 情報組織曝光「布查屠夫」
2022-04-07 13:15:55來關心,烏俄最新局勢,烏克蘭宣布「布查慘案」後,4月6日,美國對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兩個成年女兒進行制裁。
-
極端防控籠罩 中國民眾暴動 香港外資出走
2022-03-25 13:16:32在中共當局嚴厲的防控下,中國疫情仍持續升溫,其中8成集中在吉林,上海則是創下當日新高,網路上還陸續傳出民眾抗爭的畫面。另一方面,香港也採取類似的「清零措施」,據歐洲商會調查,有近半的外籍商務人士,計畫離開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