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資「繞道」投審會限制 4年取台灣千億資產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10 月 06 日訊】紅色供應鏈近年大量投資台灣企業,成為焦點,尤其民間專家發現,陸資頻繁以「繞道方式」規避法規,光是近五年,相關交易案就有多達千億規模,民間舉辦論壇,呼籲投審會比照美國、歐盟,提升投審會層級,強化防堵中資染紅台灣。

2015年紫光高調來台,打算併購台灣企業,引發投審會出手遏止,但業界發現,陸資近年更以「繞道」破解法規限制,2016年至2020年,陸資取得台灣在中國子公司股權或資產交易案,金額多達1052億,涵蓋IC設計、半導體、手機組裝、電子材料。

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 楚曉雯:「那這產生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說我們的廠商過去,一旦落地以後,你再將資產跟股權轉讓給中國大陸的企業,那就基本上沒有管制,反而是如果你要轉給台灣的企業的話,還需要另外取得投審會的許可,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現有規定,台灣企業轉讓中國子公司股權給陸資,不須「申報」,只須向投審會「報備」,赴大陸投資負面表列清單規定,也已經不合時宜。楚曉雯指出,陸資慣以先掌握台灣企業重要生產基地廠房,或子公司股權,再進行人才移動,套取關鍵技術。

文匯法律事務所所長 楚曉雯:「背後的問題就是,它可能有中國政府的支持,中國政府的資金,或是一些其它的目的啦。」

對於中共官方惡意併購案,各國強化防堵,美國2018年,就強化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職權,必要時限制IP技術轉讓,中止收購案;澳洲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FIRB),計畫審查所有海外收購提案,最快2021年1月1日上路;《歐盟外資審查條例》10/11全面實施,審查範圍擴及國防、衛星通信及核能,避免遭陸資惡意收購。

產業觀察家 詹文男:「我們兩岸的競爭,因為其實它(中國)不是只有去美化,它其實將來要「去日化」、「去歐化」,然後最終「本土化」,如果從這樣的一個「終戰」的角度來看,那麼以後應該都是(面對)紅鏈(紅色供應鏈)。」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秘書長 許毓仁:「(政府應該)提高我們的營業秘密保護法,這樣的一個修法。那甚至於對於重要的,需要有國防機密的這些尖端產業,我們需要用一種國安的角色,國安的法規去看它。」

半導體成為台灣重要「矽盾」,法規防堵,也要主動出擊,許毓仁喊話,建議政府加大赴美投資,可以聯手成立半導體國家產業基金,強化競爭力,營造良好環境。

新唐人亞太電視 林鈺唐 沈唯同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