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三高吃清粥小菜?營養師:蛋白質不足恐肌少症上身

防三高吃清粥小菜?營養師:蛋白質不足恐肌少症上身(Image by YEES from Pixabay)
文:王澍清(NOW健康)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飲食講究清淡每天「清粥小菜」,要求自己少肉、少鹽、少糖、少油,認為這樣可以控制高血壓、高血糖等三高慢性疾病,但研究發現,如果長期缺乏蛋白質,恐導致肌肉量流失、肌力衰退,結果罹患肌少症,恐怕顧此失彼。
台北慈濟醫院營養師郭柏良說,蛋白質為人體必須營養素,不只是人體的血球、抗體、荷爾蒙等原料,更關係肌肉合成及骨骼發展。中老年人如長期蛋白質攝取不足,將導致身體無力、精神疲倦,嚴重時還將增加失能、死亡率風險。
國民健康署建議,一般人蛋白質每日建議攝取量為每公斤0.8至1克,而小孩與老年人需要更多蛋白質,每公斤約1至1.2克,例如,70公斤爺爺1天約需80公克蛋白質,等同於3至4片100公克的雞胸肉。
不過許多人因擔心肥胖、三高、腎臟疾病,而不太吃肉類,到了晚年,飲食以蔬食為主,加上因牙口不好,而習慣喝粥、喝湯,如果又少吃豆製品,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郭柏良表示,長期缺乏蛋白質,恐引發頭髮枯黃、皮膚乾癟、抵抗力下降、血壓降低、心跳過慢、水腫等問題,並造成肌肉量流失,提升罹患肌少症的風險。
如何預防肌少症?郭柏良說,最有效的方法是控制飲食及運動,運動以能訓練肌力的阻抗運動為主,如重訓或是彈力帶運動,不過,最重要的仍是攝取足量蛋白質。郭柏良提出「蛋白質攝取」3大原則:
原則1:多吃植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含有較少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酸,對降低膽固醇、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肝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降低尿酸合成,且能預防痛風。
原則2:天然食物為主:以天然食物為主,少吃加工食物,減少身體負擔。
原則3:慎選烹調方式:簡易烹調比起油炸更能保留食物的營養,油炸後的食物易產生較多反式脂肪,易有三高問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果牙口不好,郭柏良建議,煮粥時可以用豆漿代替水,以增加蛋白質,此外,口感較為黏稠,減少老人嗆咳風險。另外,可以嘗試豆漿燉飯,以豆漿入飯,不需額外進食,就能攝取蛋白質。
相關新聞
-
老年失能殺手「肌少症」 醫生教你幾招預防
2018-01-25 21:54:26「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殺手,根據研究顯示,年齡越高罹患肌少症機率就越高,而且肌少症的患者死亡機率也越高,特徵是,持續且全身普遍地覺得沒力氣,嚴重甚至伴隨著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生活無法自理,該怎麼預防,醫師告訴你。
-
預防肌少症 優質蛋白質攝取與阻抗運動是關鍵
2019-07-26 15:24:30內政部預估2026年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473萬人,占總人口數高達20%。專家提醒,老年人胃口較差、食量變小、蛋白質攝取不足,很容易罹患肌少症,容易影響肌力與活動力,一不小心跌倒就可能骨折,甚至必須長期臥床。
-
每個人都有25%腦中風機會 跟著營養師飲食建議減緩風險
2021-08-12 20:46:18血管硬化與高血壓都是腦中風高風險因子,世界中風組織(WSO)統計,全球死因腦中風排位第2名,每個人的一生中有4分之1機會發生腦中風,專業營養師高敏敏提醒,在血管真正硬化前,可以靠著飲食習慣減緩持續惡化,使用植物性好油、吃低脂蛋白質來源、攝取水溶性纖維等都是關鍵。
-
吃生酮飲食減重?營養師:三高及慢性病患者三思
2021-09-14 21:25:33有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腎功能障礙、心血管或其他慢性病等族群更是請勿未在尋求專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溝通前輕易嘗試生酮飲食,避免引發酮酸中毒等健康危害。另外,生酮飲食也會大幅減少攝取維持骨骼健康所需的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因此長期執行下來也易使骨質流失。
-
網傳發燒不能吃這些?專家糾正:根本放錯重點!
2021-05-14 17:17:26食藥署表示,發燒是一種症狀,並非病因,應該找出了解導致發燒的原因,再者,食品並沒有治療疾病的功能,更不可能在發燒時,吃了哪些食物,就會讓病情惡化。如果發燒39.5℃以上、持續發燒超過24小時、年齡3個月以下的幼兒或兒童發燒伴有抽搐、活動力不佳、持續性劇烈嘔吐或異常哭鬧等,務必緊急就醫。
-
心肌梗塞險喪命 竹科工程師感謝救命醫生
2017-05-25 22:04:55近年來,心血管疾病蟬聯10大死因前3名,更有年齡層下降趨勢,新竹縣東元醫院成立血管中心,引進全新低輻射心導管設備,更能精準確認病灶,快速把握黃金治療時間。有一名竹科工程師,去年(105年)因為突發心肌梗塞,所幸及時獲得治療,他還特地到醫院,感謝醫療團隊救命之恩。
-
只吃素就能降血脂!?中醫師破解高血脂飲食迷思| 談古論今話中醫(392)
2018-02-12 18:38:13現代人由於長期缺乏運動、久坐、工作壓力大、熬夜、應酬、三餐不正常等壞習慣,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已經成為現代人相當嚴重的隱形殺手,中醫講究「上工治未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甚麼方法不但有助降低血脂與軟化血管,對體重控制也能達到良好作用呢。這一集我們邀請到永昌中醫診所院長鄭秋霞中醫師來分享這個主題。
-
C羅33歲體格驚人!揭秘世足球星這樣吃
2018-06-30 12:06:07本屆世界盃焦點,葡萄牙足球巨星C羅,在首戰西班牙比賽中,衝刺最快速度達到時速38.6公里,成為全球最速足球員。雖然已經33歲,體能絲毫不減,嚴格的訓練外,每一餐吃都是關鍵。
-
台鐵加菜!鳳梨排骨便當美味更提升
2021-03-19 21:35:00台鐵也挺台灣鳳梨,推出季節限定的鳳梨口味排骨便當,酸甜滋味,讓便當層次感十足。
-
地中海飲食好處多!營養師教你怎麼做
2018-03-15 21:50:32怎麼吃才健康呢?衛福部2016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18歲以上高血脂盛行率22.6%,為了降低心血管疾病,營養師要教您,用簡單的方式做出地中海的飲食。
-
小芽菜 大營養~開胃精力湯+苜蓿芽蛋餅+雙芽味噌拉麵+罐裝沙拉(267)廚娘香Q秀
2015-10-01 17:05:40將營養豐富的芽菜,設計進入平日的飲食當中,讓健康變得更簡單。
-
糖尿病患突破227萬人 營養師:小心喝錯飲料
2019-04-23 21:23:17歡迎回來。台灣糖尿病患已經突破227萬人,18歲以上的盛行率更高達11.8%,除了許多病友常因為鹽分、油脂攝取過多影響病情穩定。醫學研究也發現,影響糖尿病患血糖,關鍵一餐就是早餐。很多人會控制吃什麼,卻往往忽略喝什麼飲料更是重要!營養師甚至警告,如果喝錯飲料,更可能少活12年。
-
瘦了體重肥了荷包 健康百分百
2011-05-12 01:57:37這幾天氣溫攀升,夏天的腳步真的接近了,清涼服裝紛紛出籠,許多姐姐妹妹擔心,身上的蝴蝶袖和游泳圈會影響美感,很多人都開始計畫減重,新竹市有多家醫療院所聯合舉辦減重活動,鼓勵民眾健康瘦身。
-
不是運動就能甩肉 運動前後吃什麼是關鍵
2017-12-22 16:33:13以前常聽到人說「運動後絕不可以吃東西,不然會胖更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講師邱柏豪指出,這個觀念現在可是大大NG!要知道,運動的前後階段,會有不同能量的轉換,像是剛開始運動前期約20至30分鐘,身體會先使用肝醣做能量的轉換,接下來才開始消耗脂肪。 但由於脂肪的能量轉換較慢,且脂肪分解需要氧氣,此時若脂肪還來不及分解,身體便會選擇改消耗蛋白質來替代。但蛋白質是肌肉生成的重要元素,若在運動中被消耗掉,自然運動後增肌減脂的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
腦中風前兆別輕忽 掌握判斷關鍵 善用中醫防中風 | 談古論今話中醫(422)
2019-09-02 11:10:55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近年來受到飲食高油、高熱量、重口味,以及壓力、熬夜、抽菸、飲酒等不健康生活習慣的影響,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患者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中風患者也越來越多。對於疾病,最好的治療方法就是防患於未然。食物是天然的藥物,良好的飲食習慣會讓我們遠離中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物可以推薦來預防中風呢? 這一集邀請到長庚醫院中醫部蔡馥光醫師來談談中風的前兆與預防。
-
英研究:吃6分飽 延壽20年
2012-07-05 21:44:08想抗老延壽該怎麼吃?英國有最新研究指出,飲食減量百分之四十可延長大約二十年的壽命。不過,國內營養師認為,吃六分飽可能不夠,七分飽比較剛好。而且「六分飽」該怎麼拿捏?一般民眾全都霧煞煞。
-
上班好累,喝四神湯「消除疲勞」超有效!還能降血糖、抗癌、消水腫,每天拍打腎經,強腎恢復體力、減肥除濕氣 | 胡乃文開講Dr.HU_28
2020-05-05 13:51:24網路上有些女性朋友跟我抱怨,她說夫妻兩人都是上班族,太太下班後回家,要忙著煮晚餐餵飽一家大小,於是,請先生幫忙看小孩,過一會兒,卻發現到先生躺在沙發上呼呼大睡或者是一直滑手機,不知道小孩子已把家裏弄得大亂,自己煮完飯後,還得收拾殘局,氣得不得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其實,這可能是上班都太累了,太累的時候就可能傷腎,我們可以用一些辦法來舒緩下班後的疲勞。
-
天冷吃火鍋三高群要小心 孕婦老人小孩慎口
2016-02-05 11:43:08今年天氣很冷,過年吃火鍋圍爐大團圓,熱騰騰的火鍋溫暖全身又過癮,圍爐吃火鍋慎選食材與湯頭,針對年齡、特殊需求吃得恰如其份,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
-
國人吃米量低 營養師:父母應多用心
2011-08-17 21:17:23新聞焦點轉回台灣。台灣盛產稻米,不過,告訴您,台灣人吃米飯卻吃得最少!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各國人民每年稻米消費量,台灣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消費量竟然位居末位,每人每年只吃了五十公斤的米飯,只有中國、南韓的一半。帶您一起來關心,現在的小朋友早餐,究竟吃些甚麼?
-
蛋白質吃太多腎臟受不了
2018-05-17 09:40:15高蛋白質飲食成為很多意圖減肥人士的日常飲食方式,但這種看似健康的飲食卻帶來嚴重的副作用。專家表示,食用過多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久而久之,腎臟就會受損,引發各類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