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周全台高溫溼熱 戶外工作善用「奉茶行動」APP

未來一周台灣將持續籠罩高溫溼熱底下,國建署提醒民眾尤其是室外工作者要做好防護熱傷害措施。(圖/NOW健康製作;圖片來源/ingimage)
文:王詩茜(NOW健康)
為防堵本土疫情擴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呼籲全民務必戴好口罩、勤洗手及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共同對抗疫情。但在炎炎夏日進行戶外工作,除做好防疫外,也要謹慎避免熱傷害。根據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今(28)日天氣高溫炎熱,且未來一周各地降雨機率高,易處於高溫溼熱環境,營建業、漁業、農業、運動員等戶外工作者經常得在高溫戶外工作、活動,所處高溫環境中溼度增加,會影響身體流汗功能,排汗散熱的效果也會降低,如果沒有適時作好防護措施,可能進而引發中暑、熱衰竭。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事業單位可利用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設置的熱危害預警行動資訊網查詢所處地點的熱危害風險等級,而辛苦的戶外工作者,可依照以下預防熱傷害4招,視天候狀況採取預防措施:
1.適時補充水分
.在炎熱的環境中,不論活動程度為何,都應隨時喝水,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
.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體內水分不足。
.避免飲用酒類飲品。
2.注意作業環境的溫度、溼度與身邊夥伴狀況
.隨時關注氣象及氣溫溼度的變化。
.注意作業時間,戶外工作避開中午太陽直曬的時段。
.作業環境提供遮陽、採用隔熱與通風設備,並營造涼爽的休息場所。
.避免密閉環境,並保持空氣流通,並隨時注意身邊夥伴狀況。
3.做好個人防曬措施
.作業服儘量以穿著寬鬆、透氣而顏色較淡的衣服。
.作好防曬措施,戴遮陽又通風的帽子。
4.注意個人健康狀態
.注意使用可能會誘發中暑之藥物,包括增加產熱(如甲狀腺素)、或增加水分流失(如利尿劑)等之藥品。
.從事高溫或高溼度環境之作業者,應進行職前與定期的身體健康檢查。
國民健康署建議如戶外工作者或有找水需求的民眾,可以透過「奉茶行動」APP,快速且方便找到最近距離的奉茶站(目前全台已設置超過7千站),以減少塑膠瓶的使用,能解渴又兼做環保;另身體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嘔吐、或意識持續不清,請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奉茶行動APP 免費下載使用:

相關新聞
-
氣象預報結合健康預警功能 健康氣象APP陪您注意身體
2021-08-24 21:30:368月炎熱酷暑中暑人相當多,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22日,總共有193人次熱傷害就醫,去年8月則有388人,衛福部國健署、交通部氣象局、中央研究院,共同組成「健康氣象e起來」團隊,共同開發「健康氣象」APP,提醒民眾炎熱或酷寒中保持健康。
-
高溫狂飆熱傷害增三成 小孩、老人最危險
2017-08-15 22:07:10連日飆高溫,8月到目前為止,熱傷害送醫人數已經高達322人,比去年同期成長30%。其中又屬小孩跟老人最危險,因為體液調節差,水分儲存的少,尤其小朋友常不會自己喊渴。醫師呼籲爸媽,要定時幫小朋友補充水分,穿透氣通風的衣服,戶外活動隨時注意體溫。
-
7月至今逾百人因熱傷害急診 炎夏戶外工作者嚴防中暑
2021-07-12 17:31:05烈日當空,氣溫飆高,在戶外活動宛如酷刑,國健署統計,7月迄今逾百人因熱傷害至急診就醫。專家提醒,想避免熱衰竭、中暑,除了減少高溫曝曬時間,也應多喝水,建議觀察尿液顏色,如果偏黃,就需多補充水分。
-
夏日出門慎防熱傷害 這些預防措施可別偷懶
2020-06-23 16:17:54烈日高照,氣溫持續飆高,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外出時務必注意熱傷害,近日因熱傷害就診的人數眾多,截至今年6月21日止,全國醫療院所已經收治385名熱傷害患者。
-
預防熱衰竭 彰縣三家醫院加開門診
2012-07-19 20:41:00家中有小孩,以及老人的民眾可要特別注意了,連日高溫造成許多民眾到醫院求診,臺灣彰化衛生局特別協請縣內三家醫院加開門診,那麼到底什麼是熱衰竭,以及如何預防呢?帶您一塊去認識。
-
高溫防中暑?冰敷3個部位速降溫
2019-08-02 10:39:03如果病人已經沒有辦法正常講話,就是重度中暑了,此時要迅速把體溫降下來,在3個部位冰敷,因為,這三個地方離身體中樞較近,可以幫助身體散熱。
-
台灣太熱吃不消 世大運選手比賽中暑增
2017-08-31 17:35:34世大運如火如荼進行,但台灣的高溫,卻讓高緯度國家的選手們適應不良,甚至連台灣國手都受不了,網球國手李冠毅熱到抽筋,無奈退賽,詹詠然則是熱到頭暈,坐椅子摔倒。早上舉辦半程馬拉松,台灣、國外選手,有不少人抵達終點之後直接熱暈倒地,被緊急送醫。
-
各地持續高溫 掛病號民眾增加
2013-07-02 21:07:31全台炎熱天氣,讓人快要受不了,根據氣象局統計今年六月份,包括台北、新竹、嘉義的平均溫度都創歷年新高,七月的第一天,屏東甚至飆到37.9度,各地熱衰竭、中暑病例頻傳。氣象局還警告,雖然這週開始,會有午後雷陣雨,但全台各地,恐怕還是會持續飆高溫。
-
高溫難耐 6老翁疑熱衰竭送醫
2012-07-17 21:14:19今年夏天屢創高溫,彰化地區10天來,有6名80多歲的心臟病患,疑似因為熱衰竭送醫急救,其中4人被救回,有2人死亡,他們的共同點都是沒開冷氣,到院時,體溫都超過37度,血紅素也超過正常值。
-
老年人屬熱傷害高風險群 口渴才補水易中暑
2018-06-05 15:40:42大家都知道老年人最怕低溫,天氣驟冷就容易引起中風、心肌梗塞,所以寒流來時特別提高警覺。不過,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因為皮膚排汗及高溫適應能力較差,只要氣溫一高,就容易中暑、熱傷害,且因為症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略,讓症狀惡化。
-
好熱!工人頂烈陽幹活 一個月兩次熱衰竭
2018-08-02 14:35:37連日高溫,小心熱出病來。接下來的新聞,帶您看到,台中一名工人一個月內發生兩次熱衰竭送醫,第一次送醫時,甚至引起橫紋肌溶解,導致肝功能受損。醫師提醒,從事戶外活動一定要做好防曬,隨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
7縣市發高溫警報!超熱天氣將持續到週六
2020-06-18 21:33:19這幾天天氣好熱,民眾可要小心熱傷害!而且這波高溫炎熱的天氣,將會持續到週六(6月20日),尤其雙北、宜蘭、台東、南投跟高雄,氣溫都飆到35~36度,花蓮更可能出現38度高溫,持續發紅色警報,共7縣市發高溫警報,不排除再創新今年高溫。
-
涂醒哲一日開講 掌握2原則遠離熱傷害
2017-08-11 21:23:28天氣炎熱,氣溫屢創新高,不僅在戶外、在室內同樣讓人熱得不舒服。醫師出身的嘉義市長涂醒哲,今天(11日)在市府開講,提醒民眾,掌握「溫度調節」與「補充水分」 2大散熱原則,就能避免中暑、熱衰竭等高溫造成的熱傷害。
-
熱!小足球員揮汗踢球 拼命灌水防中暑
2018-08-01 21:52:21暑假豔陽高照,參加戶外活動的民眾可要多補充水分。台電舉辦的第三屆足球夏令營,因為全程免費,一開放報名就額滿,許多家長怕孩子中暑,使出渾身解數,各種防曬道具、陽傘、帽子通通出動。
-
最熱五月均溫28.1!熱傷害患者多2.6倍
2018-05-31 12:37:06午報頭條來關心高溫,今晚鋒面報到,明天可能全台有雨!不過,今天中午,大臺北地區已達36度;氣象局發布最新統計,今年5月均溫,截至昨天為止,已經高達28.1度,比過去30年來的25.5度還高,堪稱最熱5月。另外,衛福部統計,今年截至昨天,共有419人次發生熱傷害,比去年同期高出2.6倍!提醒觀眾朋友,可以用陽傘、寬邊帽等預防熱傷害,一般民眾每天至少要喝2000毫升的白開水,分次喝,別等到口渴才喝。
-
台灣5-7月熱傷害人數創4年新高!男比女多3倍
2020-07-13 22:00:44全台飆高溫,最近台灣就像一顆紅番薯,今年五到七月累積熱傷害人數已經創下四年新高,統計數字也顯示,男性熱傷害就醫人數是女性三倍,醫師建議男生也要撐陽傘,以防範熱傷害造成的傷害。
-
夏日常見熱傷害 尤以熱中暑死亡率超過30%最嚴重
2020-06-08 17:50:51還沒到端午,但高溫異常,已讓許多人受不了,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提醒,身處高溫環境時間太久,就可能引發熱傷害,從體內開始高溫起計算,必須在半小時內,將核心體溫降至38.5度,否則就有死亡風險。
-
高溫飆破38度全台烤起來!預防熱傷害超前部署有3招
2021-05-12 18:30:05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已開始邁入了炎熱的夏季,未來1周多屬高溫炎熱天氣。今(12)日中午前後南投縣、台南市、高雄市近山區或河谷,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而台東縣、屏東縣近山區或河谷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造成熱傷害發生的機會也大幅增加。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表示,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等,更應小心謹慎面對。
-
你知道嗎?iPhone正將IP資訊傳給中國「騰訊」
2019-10-16 12:45:19香港議題日趨嚴重,一向強調使用者隱私的蘋果公司,恐怕涉及更大爭議!媒體報導,蘋果IOS 13版本作業系統,手機瀏覽器提供「詐騙網站警告功能」,會將使用者的瀏覽紀錄、IP位置,傳給「騰訊安全雲庫」作檢查,代表騰訊可能記錄和擁有這些用戶資料,引發譁然。
-
大量流汗喝水不夠?DIY飲料補充電解質
2016-07-13 21:46:51夏日高溫,民眾如果在戶外運動持續一小時,只喝水可能不夠,要喝運動飲料來補充體內的礦物質,醫師提醒,運動過程中,最好渴了再喝,喝水方法不要喝錯了,才不會因灌太多水,稀釋血液的電解質,結果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