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用新疆棉?美議員:制服或涉強迫勞動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1 月 13 日訊】再過不到三個星期,就是北京冬季奧運,但風波仍然不斷。12號,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致信國際奧委會,指出為北京冬奧會生產制服兩家中國公司,都還在使用新疆棉花,可能會讓國際奧委會的工作人員或其他人員,穿到涉及強迫勞動的衣服。
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主席 默克利(2021.12.3):「再過幾個月,冬季奧運預計在北京開幕,這是世上最惡劣侵犯人權行為的黑暗面。」
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共同主席 麥高文(2021.12.3):「我們認為,國際奧委會在中國舉辦這些比賽是個錯誤,在中共當局繼續實施種族滅絕的時候。」
12日,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 CECC)的兩黨議員們致信國際奧委會(IOC)主席巴赫(Thomas Bach),指出為北京冬奧會生產制服的體育用品公司安踏體育和紡織品公司恆源祥集團,持續使用新疆棉花,要求奧委會解釋。
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主席 默克利(2021.12.3):「現在,世界所等待的奧運,與1936年柏林奧運雷同,再一次,奧運的聲望,被一個踐踏人類尊嚴的政權,用來當作宣傳武器。」
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共同主席 麥高文(2021.12.3):「中共這個東道主將表演一場奇觀,目的是要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並掩蓋政府造成的人類苦難。中共當局玷污了奧運,我們必須記住,閃亮的外表背後是活生生的人。」
他們在聲明中寫道,「由於安踏和恆源祥集團都還在使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生產的棉花,令人擔憂的是,國際奧委會的工作人員或其他參加2022年奧運的人員,可能會穿著涉及強迫勞動的服飾。」
目前,已經有多個國家表態,不會派官員或高級官員出席北京冬奧。其中,瑞典、紐西蘭和奧地利三個國家說是出於防疫考量;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比利時、立陶宛、科索沃等國,則明確表態,是為了要抗議中共迫害人權,對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
除此之外,《美國之音》報導,世界反禁藥組織(World Anti-Doping Agency, WADA)還擔心禁藥問題。並建議運動員在活動主辦單位明確規定的餐廳吃飯,而主辦單位及政府也有責任確保運動員能吃到不受汙染的肉品。
德國反禁藥組織10日也呼籲冬奧選手,不要在中國食用肉品,以免攝取到肉品中俗稱瘦肉精的類固醇「克倫特羅」,因為克倫特羅有明顯副作用,毒性高於具有相同功能的萊克多巴胺。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祺翎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國際奧會與涉新疆棉中企合作 美國會去函要解釋
2022-01-13 09:35:31國際奧會委託使用新疆棉的中國企業生產制服,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中國問題委員會(CECC)今天去函表示,北京冬奧人員可能因此穿到涉及強迫勞動的服飾,要求國際奧會解釋。
-
天津爆Omicron 天津人搶菜屯糧 怕淪下個西安
2022-01-10 13:29:17中國大陸天津市爆發Omicron疫情,目前已經暫停跨省客運及包車;由於怕病毒擴散到北京市,部分進北京的檢查站加強了對天津的篩查。9日開始,天津菜市場和超市都出現了食品搶購潮,民眾就怕向西安民眾一樣,被中共當局封鎖在家,面臨斷糧處境。
-
北京冬奧裁判不公爭議 韓國年輕人仇中情緒升溫
2022-02-09 15:41:41韓國選手在北京冬奧短道速滑賽中遭判犯規失格,引發體育界與輿論不滿,韓媒觀察,韓國20至39歲年輕族群原就因各種韓中糾紛對中國觀感不佳,仇中情緒更加升溫,網路評論充斥對中國的謾罵。
-
俄烏戰效應 專家:企業該為撤離中國做準備了
2022-03-25 16:58:19侵烏戰爭下,跨國企業大規模抵制、撤出俄國市場,為商業與地緣政治的關係畫下分水嶺。企業決策者和專家們開始探討如何因應下一場可能的大撤退:抵制中國。
-
不在乎建交50年 高市早苗力推國會譴責中共侵犯人權
2022-01-14 16:55:53日本自民黨政調會長高市早苗11日在節目中表示,儘管今年是日本與中共建交的50周年,但日本對於中國的人權問題不能毫無作為。她目前正在努力推動一項譴責中共侵犯人權的國會決議案。
-
台灣冬奧代表團4選手授旗 循往例不派官員前往
2022-01-19 22:26:40北京冬奧預定2月4號開幕,台灣選手代表團即將前往,不過近日北京、上海、廣東都爆出Omicron病例,中共當局宣布停止公開售票。台灣代表團表示,已經幫選手備足防疫物資。另外,台灣政府將依循慣例,不派官員參加。
-
天津爆Omicron當局軟封城 恐慌再起 或危及北京冬奧
2022-01-10 08:57:08天津爆發Omicron變異毒株疫情,1月9號,官方要求全市1400萬人,做全員核酸檢測。中共疾控官員說,病例至少已傳播三代,可能存在社區傳播,而鄰近的北京,二月將舉辦冬奧,天津當局,要求市民非必要不離津。同時暫停了跨省客運和包車。而北京也正在阻止天津車輛進京。
-
五眼聯盟到齊!澳英加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奧
2021-12-09 09:06:19國際焦點來看到,為了制止中共迫害人權,在美國宣布外交抵制北京冬奧之後,澳洲、英國和加拿大領袖週三(12月8日)也相繼發聲,加入抵制行列。而紐西蘭副總理羅伯森7日表示,很早就決定不派遣部長級官員出席北京冬奧,主因與疫情有關,並說,紐西蘭數度關切中國人權。目前五眼聯盟官員都確定不參加北京冬奧。
-
國際奧會成員捍衛中共 調查揭露幕後利益糾葛
2022-02-07 17:02:54近幾週甚至近幾個月以來,可看到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成員不斷捍衛國際奧會對中國人權議題的態度,但深挖這些成員的企業利益,可以發現他們與北京的連結超越體育。
-
北京冬奧開支龐大 恐加劇中國經濟困境
2022-02-08 16:06:59新年伊始,中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數據雙雙回落。外界認為,北京當局投注於冬奧會的龐大開支,可能會加深中國經濟的危機。
-
曾經的維族火炬手何在? 一人入獄一人海外維權
2022-02-22 15:31:39在西方多國因為新疆人權問題而外交抵制北京冬奧後,中共則透過安排一名維族選手擔任火炬手作為回應。2008年的北京奧運同樣有維吾爾人擔任火炬手,然而他們後來一人被捕入獄,還有一人則因父親被捕而逃亡海外從事維權活動。
-
北京冬奧最環保? 美媒揭滑雪場建在「自然保護區」|中國一分鐘
2022-01-29 23:56:51北京冬奧將於2月4日登場,中國官媒一再宣稱本次冬奧是有史以來「最環保」,作為滑雪項目場地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更稱是全部採用綠能發電。不過美媒CNN 29日揭露,該滑雪場是建在北京的「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直接打臉中方對外宣稱「環保」的說詞。
-
「徐州八孩母親」揭黑幕 官方藉口防疫阻人進村|中國一分鐘
2022-02-05 21:21:32近日,江蘇徐州八孩母親被鎖鏈拴在陰冷小黑屋的影片流出後,迅速在網路發酵,掀開了中共治下「拐賣婦女」、「強姦」、「輪姦」等多重黑幕,引發國際輿論撻伐。當局已啟動所謂的「維穩」程序。網傳影片顯示,當地官方以「防疫」為名阻止網友進村探訪。
-
赴北京冬奧如諜戰 美國、荷蘭、比利時提供防衛建議
2022-01-13 09:10:25在荷蘭和比利時等國提醒運動員警惕中共監控後,美國紐約的「保護記者委員會」1月11日也發文,分三階段指導記者如何應對,分別是「去中國前」、「在中國工作」與「離開中國」,提醒記者回國後要從手機中取出SIM卡,在中國訪問過的所有帳戶的密碼,都要重新更換。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周三發推文寫到,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有史以來最骯髒的監控國家。
-
美議員籲抵制群體滅絕冬奧 人權家使館抗議中共人權公敵
2022-01-30 16:21:18北京冬奧預定下週2月4日下週開幕,對華援助協會與多名東西方民主人權運動人士美東時間1月27日,在中共駐美大使館前舉行「為自由抗議」集會,喊話國際社會抵制北京冬奧,要求中共釋放維權人士郭飛雄。美國國會及行政當局中國委員會(CECC)的資深成員、聯邦眾議員史密斯(Chris Smith)到場聲援,批評冬奧贊助商等對中共活摘法輪功及維族器官的罪行視而不見,呼籲抵制「群體滅絕奧運」(Genocide Olympics),全球觀眾拒絕收看轉播。
-
冬奧選手宣誓「報答領袖豁出去」引熱議
2022-01-29 23:55:30中國的冬奧會運動員,日前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宣誓,聲稱要為「報答領袖豁出去」,引發熱議。
-
極端抗疫引民怨 中共打金域試圖轉移輿論焦點?
2022-01-14 17:12:481月12日,河南許昌市公安通報,中國最大的檢測龍頭、上市公司金域醫學,鄭州公司負責人「涉嫌病毒傳播」。時事評論員分析,以目前超大檢測數量下,金域可能根本無法完成及時檢測,但又要配合當局抗疫成就的虛假宣傳。而整起案件,公安高調通報、當局沒有進行輿論管控,也有分析指出,中共極端抗疫引發民怨,試圖藉此轉移輿論焦點。
-
天津Omicron陰影籠罩 外媒關注北京冬奧
2022-01-12 16:27:24中國天津市爆發Omicron本土疫情。陸媒報導,疫情爆發前一週,天津市移動人口,主要目的地集中在北京。外媒關注,天津疫情是否將成為北京冬奧會的隱憂。
-
涉侵害新疆人權 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將李寧剔除
2022-03-14 13:25:06全球最大的挪威主權財富基金7日宣布,已將中國運動服裝製造商李寧(Li-Ning)剔除出投資名單,因為這家公司嚴重侵犯新疆人權存在「不可接受的風險」。李寧股價今天在港股應聲大跌。
-
北京冬奧賽事爭議不斷 各種判決引發各國批評
2022-02-08 17:01:24北京冬奧自開幕以來,不斷傳出許多賽事出現爭議,甚至讓各國許多選手和教練發言表達不滿,引發外界猛烈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