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俄烏戰 外媒指全球化現象恐畫下句點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4 月 05 日訊】謝謝分析師。過去30年貿易全球化的現象,可能真的開始出現消退!外媒報導,地緣政治緊張,疫情又導致各國長期封鎖,加上烏俄戰爭事件,對全球化構成壓力。
卡車、貨櫃馬不停蹄,今年2月洛杉磯港口吞吐量,創下開港115年來最高紀錄,不過金融時報(FT)報導指出,這可能只是全球化貿易的迴光返照。
Eaton Vance首席投資官 Eddie Perkin(2022.3.21):「當然我認為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去全球化的時代,這種去全球化,很可能由於COVID-19的一個效應所導致,又加上現在烏克蘭戰爭的情況。
前世界銀行總裁 Robert Zoellick(2022.3.26):「現在有點難馬上得出全球化已經是過去式的結論,不過我認為不同之處,政府全球化的治理,框架上現在是碎片化的。」
外媒報導,俄烏戰爭地緣政治危機、各國保護主義抬頭、疫情的長期封鎖,正對全球化構成壓力。
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執行長芬克日前就表示:「烏克蘭戰爭標誌著全球化的結束。」
經濟學家邱志昌分析,2018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2020年中國武漢肺炎席捲全球,產業斷鏈現象至今還在持續,今年2月又爆發俄烏戰爭,經濟相互制裁,從金融衝擊蔓延到原物料,全球化現象面臨巨大轉折。
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 邱志昌:「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全球化的局勢發生了一個很傾斜的這個改變。兩個陣營,(西方與)共產黨的陣營發生了這個角力。這是全球上的問題,不是只有俄國跟烏克蘭的問題。」
各國開始鞏固,關鍵物資供應鏈,除了石油、糧食到半導體晶片,預料即便戰爭結束,各國也將尋求供應鏈自主,這讓大宗物資,出現「藤原效應」。
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 邱志昌:「一個是QE(量化寬鬆),一個是能源價格的上漲,攪在一起那會產生很劇烈的變化,使得通膨欲罷不能。目前來看的話,景氣遲緩的狀況跟風險是存在的。」
學者預料,全球未來將出現景氣趨緩現象,原物料價格,短期難以用積極手段因應,代表各種服務和商品都會漲價!
世界銀行 (World Bank) 近期就下修 2022 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GDP成長預測,從5.4%降至 5%,示警俄烏戰爭恐怕帶來長期挑戰,中國經濟成長也被調降。
新唐人亞太電視 曾奕豪 沈唯同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
名醫吳寬墩個展揭幕 描繪疫情.戰爭世界觀
2022-06-11 23:07:4668歲的前台大醫院副院長吳寬墩,3年前退休後專心藝術創作。疫情、戰爭成為他的創作題材。週六(11日)個展開幕,由台大醫院主辦。吸引許多醫界、政商、藝術愛好者參與。吳寬墩也親自導覽。
-
美推動「友岸外包」新貿易模式 台廠成要角
2022-05-17 17:17:47外媒華爾街日報報導,烏俄戰爭與中國防疫封鎖,暴露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美國以及主要盟友,正推動一種新型全球貿易型態,名為「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方式,也就是將商業限制在互信國家之間,並降低對中國、俄羅斯依賴,我們請教資深分析師邱敏寬,未來國際供應鏈可能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台灣企業界如何因應這樣的挑戰?請教您的看法。
-
疫情和俄烏戰爭終結全球化 中共受打擊?
2022-03-26 21:32:32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給全球供應鏈帶來嚴重干擾,還有2020年爆發的疫情到現在,已經切斷人類、國家及企業彼此聯繫,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執行長芬克說,俄烏戰爭讓過去30年的全球化趨勢畫下句點。
-
野村投信看台股第3季 波動加大選股優先
2022-06-23 17:05:39野村投信國內股票投資部主管姚郁如表示,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預期第3季股市將持續整理,在通膨數據尚未觸頂並開始走緩,市場信心仍疲弱,易受消息面影響而大幅波動,布局以選股優先。
-
貝萊德CEO:俄烏戰爭終結全球化 供應鏈重塑將推高通膨
2022-03-25 14:14:21根據金融時報導,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在給股東的年度信件中警告,俄烏戰爭促成企業退出全球供應鏈,將重塑全球經濟,並進一步推高通膨,等於終結了過去30年全球化進程。
-
台經院點出4大關鍵 通貨膨脹恐成長期議題
2022-05-18 14:43:32俄烏戰事、COVID-19疫情等重大國際事件不只擾亂全球政經局勢,也帶來通膨難題,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今天提醒,別認為疫情、戰爭平息後,通膨就會結束,這將是長期議題。
-
中共已從快樂第三人變成痛苦第三人!俄烏戰火五個禮拜中共經歷三個階段!和平停戰真的露出曙光?陸權鐵三角與海權鐵三角對撞的地方竟然在烏克蘭!|吳嘉隆|譚耀南|新聞大破解 【2022年3月30日】
2022-03-30 22:46:55俄烏戰爭一個多月,俄方大幅降低談判條件、不反對烏國加入歐盟、言詞上撤回核武威脅,和談有望,反映在多國股市。世界看著烏克蘭,想的是中共與台灣!
-
華碩獲利創新高:全球過半通路回復正常化
2022-03-19 15:17:59來看到,華碩也在本週三(16日)舉行線上法說會,公布去年財報。受惠筆電、主板強勁需求支撐,獲利創新高,大賺6個股本。並看好市場需求,全球已有過半通路,回到正常健康的水準。
-
貝萊德CEO:俄烏戰爭終結全球化
2022-03-25 17:29:14俄烏局勢不只影響台灣!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 執行長芬克 在給股東的年度信件中警告,俄烏戰爭促成企業退出全球供應鏈,將重塑全球經濟,並進一步推高通膨。芬克認為,「這場戰爭顛覆了過去30年全球化進程」,也將加速能源轉型和數位貨幣發展。未來世界無論是經濟模式、供應鏈、以至貨幣及投資領域皆會徹底洗牌!
-
中經院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至3.56% 估CPI達3.11%
2022-07-19 11:14:00中經院今天發布最新經濟預測,考量各國經濟下行風險增加,加上通膨與國內疫情對第2季民間消費影響,把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3.96%下修到3.56%,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2.56%上修到3.11%。
-
台海和平引關注 台灣專題討論首度現身瑞典政治週
2022-07-06 23:28:27俄烏戰爭爆發後,台灣的安全在瑞典引起更多注意,以台灣為主題的討論首度現身於瑞典最重要的政治週,由台灣駐瑞典代表姚金祥、瑞典政治人物與專家進行對談,讓更多人認識台灣。
-
股價一度慘跌至5字頭 富邦金蔡明興:不實施庫藏股
2022-06-17 17:08:11富邦產險陷入防疫保單理賠壓力,遭股東質疑毫無風控意識,連帶影響股價,對此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興表示,股票下跌是受到俄烏戰爭及通膨等因素影響,富邦基本上以保留自有資本為優先,除非緊急必要,不然比較不會實施庫藏股。
-
滙豐:預期下半年美升息趨緩 亞洲貨幣第3季後將回穩
2022-06-08 14:49:21滙豐銀行今天指出,儘管美元下半年依舊強勢,但隨市場對聯準會(Fed)鷹派升息預期見底,將有利日圓在第3季後回穩,估計日圓匯率年底將反彈至1美元兌124日圓,同時,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也有望在第3季後趨穩。
-
美成台灣機械出口第一大 封控衝擊中國大陸連2月負成長
2022-05-10 16:40:49台灣機械工業同業公會今天指出,台灣對中國大陸機械出口已連2個月負成長,幅度更超過雙位數百分點,美國已成為台灣機械設備出口排名第一的國家;中國大陸疫情嚴格管控,須留意供應鏈管控與市場營運風險。
-
櫃買中心喊話籲理性 本益比已低於疫情前低點
2022-04-25 19:45:12櫃買指數今天重挫3.66%,指數收在最低196.06點,今年高點來已修正近18%;櫃買中心出面信心喊話,指本益比於22日來到19.09倍,已低於109年3月疫情爆發前的低點,呼籲投資人理性審慎看待近期行情變化。
-
疫情加俄烏戰爭打亂供應鏈 美部分城市無國慶煙火
2022-07-04 11:33:36美國煙火業代表今天說,部分城市喜歡煙火的民眾在迎接國慶假期之際,卻因為供應鏈中斷的問題,讓他們無法一如過往,享受照亮夏日高空的煙火秀。
-
IMF示警:亞洲面臨停滯性通膨前景
2022-04-26 17:23:28俄烏戰推升全球通膨壓力,國際貨幣基金(IMF)示警,亞洲國家面臨停滯性通膨風險。外媒報導,引述IMF亞太區代理主任古德沃夫表示,在俄烏戰爭、大宗商品成本飆升和中國經濟放緩造成的不確定性之下,亞洲地區面臨停滯性通膨前景。古德沃夫也指出,烏俄戰、疫情、FED升息,以及中共長期或更廣泛封鎖,都將為亞洲經濟前景構成風險。
-
通膨短期恐難解 美財經圈籲轉為改革助力
2022-04-21 14:26:08美國通膨嚴峻且又遇俄烏戰爭負面因素。美國財經界認為這波通膨成因主要仍與疫情相關,恐成為一中長期問題,華府應將通膨轉為改革助力,化危機為轉機。
-
進出口外銷表現佳 2月製造景氣燈號連亮5綠燈
2022-03-31 17:38:54歡迎回來。台經院今天(31日)公布,2月製造業景氣燈號,連續5個月亮綠燈,代表景氣持平。從信號分數來看,2月分數為近3個月以來的新高。台經院表示,2月製造業受惠全球經濟復甦,進出口及外銷表現佳,廠商對未來半年景氣維持樂觀看法。不過,要持續觀察俄烏戰爭與中國疫情後續變化。另外,國際預測機構紛紛下修,今年歐盟及全球的經濟成長預測,為國際經濟前景增添不確定性。
-
單日285死 港醫院「人屍同房」照曝光 官員坦承
2022-03-12 21:29:49今天香港新增2萬7647例確診,285例死亡。對此,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認為,單日確診數停滯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未見明顯下降趨勢。另外,網路上也流傳,疑似香港某家公立醫院病房內,病患周圍擺滿堆疊的屍袋的照片。針對這一項傳聞,香港政府也證實了這項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