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見台灣」大展 一窺台灣玉的前世今生

701件典藏玉器同時展出(圖/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新唐人亞太台 2016 年 12 月 14 日訊】台灣玉,是礦物,也是文物;更傳達了歷史文化的意義。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玉見臺灣:史前與當代的交會」年度大展,14日登場,首次將「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從典藏庫移出701件展品公開展示,不僅帶領觀眾認識臺灣玉石,更透過玉石看見臺灣的歷史。

史前館「玉見臺灣」大展,首次將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圖/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史前館「玉見臺灣」大展,首次將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圖/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策展人盧梅芬指出,台灣玉的故事,橫跨數千年,歷經不同的年代。1930年代日本人開採石綿,卻不知道與石綿共生的玉石,直到1956年大學生地質調查才發現石綿礦旁的玉石,1960年代臺灣掀起一陣採玉熱潮,卻因爆破性開採,加上國外進口「閃玉」,使得臺灣玉產業漸趨黯淡。1980年考古浪潮發現臺東史前文物的卑南遺址,才知道數千年前,臺灣先住民對臺灣玉早有獨特偏好,也讓我們玉見台灣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厚度。

策展人之一黃國恩解說特展.(圖/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策展人之一黃國恩解說特展.(圖/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史前館館長張善楠表示,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雖然小,但每樣都非常細緻素雅。這次展覽除了展出701件卑南遺址出土的玉器外,包含已登錄為國寶的鎮館之寶「人獸形玉玦」、鈴形玉串飾、喇叭型玉環及「玉管」等4件文物,還有借展的各式玉器共734件,展現台灣玉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厚度,希望大家不只是來看台灣玉,更要從玉來認識台灣。

台東縣長黃健庭與史前館館長張善楠,共同為特展揭幕。(圖/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台東縣長黃健庭與史前館館長張善楠,共同為特展揭幕。(圖/國立台灣史前博物館提供)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