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PPI、 CPI剪刀差擴大 中國恐陷停滯性通膨

中共官方發布10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13.5%,創26年新高,CPI年增率也已升至1.5%,為去年10月以來新高。示意圖。(圖/Getty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1 月 10 日訊】中共官方公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5%;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13.5%,創26年新高,兩者數據的「剪刀差」擴大至12個百分點,同樣再創新高,加劇停滯性通膨危機。由於全球能源短缺、原物料吃緊,近期中國各地傳出煤炭存量不足,造成限電、影響生產,也連帶反映在PPI漲幅擴大。
據中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10月的CPI年增1.5%,略高於事前市場預期1.4%,為去(2020)年10月以來新高; 10月PPI年增13.5%,漲幅不但高於事前市場預期的12.4%,更是1995年8月以來歷史新高。
中國10月PPI漲幅持續擴大,對此,中國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說明,受到國際進口因素,及中國國內主要能源和原物料供應吃緊影響,PPI漲幅有所擴大。其中,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帶動中國國內的石油相關產業價格上漲。
其中,煤炭供應偏緊,價格上漲較多,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價格上漲20.1%,煤炭加工業價格上漲12.8%,合計影響PPI上漲約0.74個百分點。
10月CPI年增1.5%,增幅較上月擴大 0.8 個百分點,董莉娟分析,受特殊天氣、部分商品供需矛盾及成本上漲等因素,使CPI有所上漲。其中,食品價格由9月下降0.7%轉為上漲1.7%,影響CPI上漲約0.31個百分點,主要是蔬菜價格上漲16.6%,影響CPI上漲約0.34個百分點,佔總漲幅近5成。
在此之下,中國10月CPI、PPI 年增率的剪刀差從上月的10個百分點,擴大到12 個百分點,幅度同樣再創新高,凸顯製造業者面臨的巨大成本壓力,並加劇停滯性通膨危機和結構性風險。
華興證券宏觀和策略研究負責人龐溟(Bruce Pang)表示,這些數據代表著生產端和消費端都面臨廣泛的通膨壓力。龐溟說,通膨壓力加上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逐漸轉向鷹派,恐限制中國貨幣政策寬鬆空間。
另外,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近期 PPI 處於高位,PPI 與 CPI「剪刀差」難以縮窄,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更為迫切,11 月人行有可能再度實施全面降準。
新唐人亞太電視 莊麗存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升息1碼難熄通膨壓力?央行估CPI、PPI年中回降
2022-03-20 20:52:26儘管央行宣布升息1碼,外界仍擔心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與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存在「剪刀差」,顯示通膨危機尚未熄滅。央行表示,台灣PPI對CPI的影響多在當季呈現且不具持續性,因此無須過度擔憂,預估兩者漲幅將於年中回降。
-
中國9月PPI年增10.7% 創近26年來高點
2021-10-14 17:29:49受到電力短缺、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大宗商品價格飆漲影響,中國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9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較去年同期大漲10.7%,創1996年10月有記錄以來的歷史新高,這次價格上漲超出市場預期,也增加全球通膨風險。
-
少了中國仍創票房佳績 《永恆族》首周全球狂掃30億
2021-11-10 13:54:21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永恆族》全球首週票房開出紅盤,以1億零617萬美元約新台幣30億元,登上好萊塢全球首周票房第二名,值得關注的是《永恆族》並未在中國以及中東地區上映,票房創下佳績,引起網友熱議。
-
岸田續任日相新內閣轉向?親中派林芳正接任日外相
2021-11-10 21:52:41日本第49屆眾議院選舉日前落幕,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今天上午率領內閣總辭。而下午,新任議員召開特別國會,由於岸田文雄領導的自民黨,在國會擁有過半數席次,國會,正式將岸田選為第101任日本首相,新內閣經過日本君王認證後,就會正式上路。
-
中國持續獲得開發援助 法國議員籲立即停止
2021-11-10 20:05:01法國媒體報導,國民議會副議長馬樂福審理明年財政報告時驚訝發現,法國仍計劃向中國這個世界經濟強權提供1億多歐元的開發援助,他呼籲即刻修改援助標準,停止金援中國。
-
台灣入CPTPP 紐西蘭貿長:歡迎但需符合標準
2021-11-10 20:46:17今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由紐西蘭主辦。雙部長會議在9日落幕,紐西蘭貿易部長歐康納10日在記者會上,回應記者提問,表示CPTPP歡迎台灣及其它國家加入,不過也說明,申請國家必須考量加入這項協定所需符合的標準。
-
紐西蘭貿長:CPTPP成員國歡迎台灣申請加入
2021-11-10 09:04:12紐西蘭貿易部長歐康納(Damien O'Connor)今天表示,CPTPP成員國對新成員加入持開放態度,歡迎英國、中國及台灣申請加入;申請者必須考量加入這項協定所需符合的標準。
-
物價剪刀差擴大 劉憶如憂通膨壓力未真正轉嫁
2021-12-13 19:49:11供應鏈瓶頸、塞港等問題未解,通貨膨脹愈演愈烈,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表示,看到世界各國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遠高於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憂心明年通膨不容小覷。
-
英國2月通膨率創30年來新高 下半年恐續上揚
2022-03-23 18:25:25英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6.2%,創下30年來新高,遠高於1月份的5.5%,也超過經濟學家之前預計增長6%。鑑於能源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英國央行預計未來幾個月通膨率可能將進一步上升。
-
2月CPI連7月超越警戒線 俄烏戰爭推高通膨壓力
2022-03-08 19:42:19主計總處今天發布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36%,已連續7個月超越2%的通膨警戒線;主計總處官員表示,俄烏戰爭仍充滿不確定性,恐加劇物價上漲壓力。
-
10月CPI年增率2.58% 連3月突破2%通膨警戒線
2021-11-05 18:34:58主計總處發布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2.58%,雖較9月略降0.04個百分點,但仍創2008年以來同期新高,並已連3個月突破2%通膨警戒線,主因油料費上漲近3成,加上水果、蔬菜、肉類等上漲。而10月躉售物價總指數(WPI)年增率高達14.78%,也持續好幾個月呈「雙位數」。
-
政院估今年CPI漲幅不超過2% 蘇揆指示不容哄抬牟利
2021-10-21 17:32:53全球通膨壓力升溫成為市場聚焦議題,國際原物料價格也因疫情有所波動,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21日轉述指出,行政院長蘇貞昌在行政院會,指示副院長沈榮津督導穩定物價,不容不肖業者藉機哄抬物價,藉此牟利。羅秉成強調,預估今年台灣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不會超過2%,皆低於美歐韓等國家。
-
通膨續升 美國12月CPI年增7% 創40年新高
2022-01-13 17:12:34疫情肆虐全球,連帶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美國勞工部12日公布,去年12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7%,已創下1982年6月以來的40年新高,且近3個月CPI漲幅則都高於6%。
-
美國3月通膨率升至8.5% 創40多年來新高
2022-04-12 23:17:13在能源與食品帶動下,美國3月消費物價較去年同期大漲8.5%,創40多年來最大漲幅。通貨膨脹未見緩和,聯準會官員5月更有理由升息2碼,加快貨幣政策緊縮腳步。
-
英國去年12月CPI創30年新高 加劇央行升息壓力
2022-01-19 18:56:46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國家統計局19日公布最新數據,去(2021)年12月英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5.4%,飆升至1992年以來的最高,高於經濟學家的預期,顯示通膨壓力未見舒緩,給英國央行帶來進一步升息壓力。
-
東京4月核心CPI年增1.9% 創下7年新高
2022-05-06 22:57:52外媒報導,由於能源價格飆漲,日本東京4月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1.9%,創下7年來最快年成長。有分析認為,通膨上升主要受到能源成本,和過去下調手機費的效果消退所推動,預期通膨在未來幾個月,有機會加快升至2%的目標附近。
-
美國10月CPI年增 6.2% 創下30年新高
2021-11-11 18:47:23美國勞工部公布美國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6.2%,創下1990年11 月以來最高,超過預期水平,顯示在需求強勁與供應鏈瓶頸未解的情況下,通膨壓力仍居高不下。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重申,美國通膨上升的趨勢不會持續到明年以後。
-
東京4月CPI年增1.9% 近30年最大增速
2022-05-06 17:39:17日本物價持續飆升。被視為日本物價趨勢先行指標,東京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在4月年增1.9%,創下7年來最高紀錄,也是近30年來,成長最快的一次。分析指出,這次物價上漲,是因為俄烏戰爭帶動大宗商品成本攀高,以及日圓走貶使得進口商品更加昂貴。日本經濟學家認為,如果食品價格漲勢持續擴大,日本全國的核心通膨,很可能在4到6月就會升破2%。
-
4月CPI年增率3.38% 續創9年半最大漲幅
2022-05-06 17:27:54主計總處今天(6日)公布4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連2月突破3%,漲幅擴大至3.38%,續創9年半最大漲幅,顯示台灣通膨壓力依舊居高不下。主計總處統計,扣除蔬果、能源後的核心CPI年增率也達2.53%,漲幅較上月擴大。另外,4月民生重要物資平均CPI年增率,也突破4%、升抵4.41%;民眾採買民生用品時,很可能對於荷包變瘦更有感。
-
英通膨增速40年新高 美財長示警停滯性通膨來臨
2022-05-19 15:49:09英國公布4月份通膨年增達40年新高;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也在表示,食品和能源價格攀升同時削弱支出和經濟產出,恐在全球帶來所謂「停滯性通膨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