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週刊】不當座上賓就淪階下囚?

【新唐人2011年4月17日訊】艾未未拒任政協 或為被捕原因之一

新聞週刊(265)

一、焦點話題

不當座上賓就淪階下囚?

在艾未未失蹤近兩周之後,香港文匯報稱艾未未在最初的抗拒之後已經開始「交代問題」。文章稱艾未未犯有偷稅漏稅、重婚和傳播淫穢物品。不過,耐人尋味的是,在被強制失蹤的前幾天,當局還幾次邀請他當全國政協委員,但都被他拒絕。外界質疑,是否是當局拉攏不成,轉而下毒手?目前艾未未案仍在進展中,國際社會也在強烈關注。

中國著名藝術家艾未未自四月三日從北京機場消失後,至今已經12天。香港《大公報》及《文匯報》在14日大量報導艾未未的罪行,並說他已經交代問題。艾未未的姐姐高閣表示,官方從未按法律程序正面回應家人,一味進行輿論抹黑。親政府報紙組織各路批判文章,他們現在只有保持沉默。

艾未未姐姐高閣:「現在所有的官方報紙在組織對艾未未這部分的指責也好,罪行也好,都不是來自於官方。我們也沒有收到官方或者政府或者國家比如公安部門的任何一個字的通知。所以我們現在對這一切都表示沉默。要求政府按照法律辦事。」

面對媒體報導艾未未涉嫌經濟詐騙案,身為艾未未公司法人代表的路青指出,政府稅務部門不符合程序,扣押了公司的財務資料。

艾未未妻子路青:「他們之前已經把所有公司會計室裏面所有的資料都已經扣押走了。那是八號的事。十二號讓我到那兒去,我是法人,有一個筆述,讓我提供相關資料。我什麼都提供不出來,因為他們把東西都已經先扣押走。」

對於文匯報指艾未未從最初的抗拒到開始交代問題,高閣表示不相信文章所說。她擔心艾未未獄中受酷刑,但是她相信艾未未能夠度過困難。

耐人尋味的是,據艾未未工作室助手劉艷萍披露,在艾未未被抓之前,國保多次向艾未未傳話,上面邀請他當政協委員,直到他被抓的前三天。但是艾未未拒絕了這 個邀請。

艾未未助手劉艷萍:「就在他走的前一天,我見到他。他親口跟我說的......國保跟他傳話的時候多次說過讓他當政協委員。他沒有同意。」

艾未未被抓之後,其工作室多名工作人員失蹤,其中包括:志願者文濤,男, 4月3日被綁架;會計胡明芬,失蹤7天以上;設計師劉正剛,4月9日晚上被綁架;司機張勁松,4月10日淩晨失蹤;艾未未朋友,北京律師劉曉原4月14日 失蹤。

4月15日下午,艾未未的妻子路青與艾未未工作室的員工和志願者十多人向中國公安部、北京市公安局發出一封聯名公開信。公開信稱多名艾未未的工作夥伴和朋友在艾失蹤後,相繼「被綁架、失蹤」,要求警方「進行調查」,艾未未的親友還呼籲公安機關,「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保障公民權利」。

4月12號,紐約的民主人士在法拉盛舉辦討論會,對艾未未被抓表示關注。政論家陳破空表示中共就是對一切異己人士趕盡殺絕。「北京之春」主編胡平認為,中共看到國際社會因為經濟利益對中共討好,因此開始不在乎國際輿論的壓力。

德國的政治界對艾未未給予聲援。德國《圖片報》採訪了德國幾位主要政治家。

德國外長韋斯特韋勒表示:自由發表言論的權利和藝術自由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德國政府已向中方要求澄清這一事件。

德國綠黨女主席羅特(Claudia Roth)表示:如果北京的當權者讓中國最著名的藝術家就這樣消失,他們就等於自己撕下了假面具。

奧地利《標準報》採訪了2004至2010年擔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酷刑問題特派專員的曼弗雷德‧諾瓦克(Manfred Nowak)教授。這位維也納大學的著名法學家認為:「逮捕艾未未可能是一個有意發出的信號:表明北京無所顧忌,能把這個國際名人抓起來,其他所有人都會感到害怕。如果是一個恫嚇實驗,艾未未可能會很快獲得自由,但是也可能是一個大規模抓捕浪潮的開端。」

北京一群藝術家計劃本週六舉行代號「A行動」的集體曬太陽活動,要求當局釋放艾未未,但消息被當局截獲,其中兩名藝術家王軍與文皆被公安帶走,至今下落不明,他們所在的沙龍亦被當局仔細搜查。在號召A行動的海報中寫道:「他們不給我們一個說法,我們就給他們一個想法。太陽是自由的,沒有人能夠阻止我們享受太陽的溫暖。」

流亡歐洲的中國詩人貝嶺起草一封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公開信,並在各國發動聯署,信中直指艾未未被捕,總理溫家寶要負直接責任,這封公開信已獲捷克前總統哈維爾領銜簽署。

新唐人記者秦雪蕭宇採訪報導。

二、白宮報導

白宮周話

本周,隨著聯邦政府繼續開門運作,美國總統奧巴馬關注削減開支和財政赤字,同時投資未來,繼續支持教育,清潔能源,以及重點領域的投資。

下面請看4月8日至4月14日的白宮周話

4月8日星期五 奧巴馬和國會領導人繼續進行預算談判,在晚間十點,達成協議,避免了因政府關閉而危害經濟復甦。奧巴馬在白宮向媒體,美國民眾宣佈了這個消息。

在政府關門前的最後一刻,兩黨領袖達成協議使小企業可以得到商業貸款,家庭可以取得房屋貸款,上百萬人可以照常上班,準時領取薪水,也包括現役軍人。

4月9日星期六 通過預算協議後,林肯紀念堂繼續開放,奧巴馬總統來到林肯紀念堂,給遊客一個驚喜。

由於國會兩黨能達成協議,這裡今天才能開放。很高興和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4月11日星期一 奧巴馬接連參加幾個會議,包括關注北約接管聯軍在利比亞指揮權後,利比亞的地面戰況。

奧巴馬在白宮的南草坪,接見了來自科羅拉多州奧特納中學的八年級學生。在星期五講話中他提到,這些學生由於政府可能關閉,曾考慮是否取消來華盛頓的行程。這位學生家長曾給總統寫信。

4月12日星期二 總統府夫婦和副總統夫共同倡導大家攜起手來共同支持美國的軍人及軍屬。這是第一夫人和副總統夫人第一個全美兩天行,她們計劃了幾個這樣的行程,號召民眾支持為美國犧牲很多的軍人家屬。

共同努力,並付諸行動地支持和關心這些家庭對美國每一個社會部門都是挑戰。我要謝謝你們所有今天在這裡的人,這個行動是過去兩年你們很多人和我們共同分享和交流的結果。

4月13日星期三 總統,副總統邀請兩黨參議院和眾議院領袖在白宮開會,會議討論了總統預算大綱,這個大綱建立在共同繁榮,具體責任和在未來十二年削減四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的基礎上。

奧巴馬在喬治華盛頓大學發表演說,闡述了他的全面削減財政赤字計劃,在減少支出的同時支持經濟復甦,保證重要領域的投資。

這次對預算和財政赤字的辯論不僅僅是紙上談兵,也不僅僅是簡單的支出和削減,這是關於美國未來的頭等大事。

4月14日星期四 奧巴馬繼續關注美國的財務未來,在白宮橢圓辦公室,會見了兩黨的財政委員會主席。

他還會見了卡塔爾元首哈馬德。卡塔爾是美國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重要夥伴。最近,在聯合部隊針對利比亞軍事行動的空中供給上,卡塔爾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領導作用。奧巴馬總統對此向哈馬德表示感謝。

新唐人記者金慧真美國首都華盛頓報導。

三、環球焦點

1. 福島核事故與切爾諾貝利

4月12日,日本官方把福島核事故的級別從五級上調到最高的七級,引起各界的關注。在人類核工業歷史上,被列入7級事故的只有這次的福島事故和25年前發生在烏克蘭的切爾諾貝利事故。這兩次波及全球的核事故相比有什麽不同,又有什麽相似之處呢?對人們的生活有什麽影響呢?一起來看看。

經過一個月的艱苦奮戰,福島核反應堆目前得到暫時的控制,但是目前的這種穩定其實是很不穩定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只涉及一個核反應堆,而福島核事故有三個堆芯和四個核廢料池同時出問題,因爲反應堆的內冷卻循環系統還沒有修複,反應堆還是靠每天上百噸的水來冷卻,這些水很快就成了放射性的廢水,如何處理這些與日俱增的廢水就成了一個和棘手的問題。

根據目前日本官方提供的數據,福島核事故釋放的核輻射當量約是於切爾諾貝利核事故的十分之一,但是福島周邊的人口密度比切爾諾貝利要大的多,而且這次日本方面一次就往太平洋裏傾倒的十多萬噸低輻射廢水,加上前一段往海裏洩露的高濃度廢水,其對海洋的汙染前所未有。從目前測量到的核洩漏當量和其影響的範圍來看,這次核事故已經達到了國際原子能機構規定的第七級。

核汙染對人類産生的影響有多個渠道。

原子能工程學者林川:「一個是直接的影響,我們人直接呼吸的空氣啊,我們碰到、接觸到的任何東西如果帶有汙染的話,那直接對人有汙染,另外一個就是對食物,我們最容易測到的,也是對輻射比較敏感的食物就是蘑菇,因爲蘑菇直接就是靠空氣吸收營養,所有一旦空氣中帶有放射性的微塵的話,它就直接吸到蘑菇的裏面。另外還有像菠菜啊,它的葉子是張開的,而且葉子上有那種很細的絨毛,這也是很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汙染。另外還有一些像草莓類的,這種草莓外面也有一些絨毛,而且草莓是摘下來稍微沖一沖就吃的,所以這些是對人的健康是有影響的。另外的話像一些動物,特別是吃草的動物,像牛啊、羊啊這些,這個核汙染對它們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因爲它們是吃草的,草地是很容易受汙染的,所有這些牛和羊吃了草以後這些汙染直接就進入它們體內,所以我們吃了這些牛肉、牛奶就造成汙染。第三個是因爲這次對海洋造成汙染,海洋裏面也有些生物也是對輻射性比較敏感的,它會吸收輻射物質並沈澱在體內。」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後前3個月內有31人死於核輻射疾病,由於當時前蘇聯共産政權對消息的封鎖,很多受汙染地區的居民並不知道事件的嚴重性,人們對核輻射的安全知識瞭解的也不多,之後15年內有6到8萬人死亡,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這次福島核事故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人直接死於核事故。但對人類的長期影響,特別是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可能要若干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後才能下結論。

2. 加拿大聯邦大選:主要政黨領袖

加拿大5月2號將要舉行聯邦大選。幾大政黨的領袖在上周的英、法雙語電視辯論上唇槍舌戰,向加拿大人展示他們的領導能力。那麼今天我們就請加拿大的記者為我們介紹幾位黨領的背景。

是的,在上屆國會解散時,308個席位中,現任總理哈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佔據143席,葉禮庭領導的自由黨占76席,杜塞普領導的魁人黨占49席,林頓領導的新民主黨占36席。下面先來瞭解一下哈珀的情況。

51歲的哈珀是卡爾加裡大學經濟學碩士。他以青年自由黨員開始從政,後因政見不同改投進步保守黨門下。1993年哈珀首次當選國會議員。2002年,哈珀當選加拿大聯盟黨領袖(Canadian Alliance)。隨後率領聯盟黨與彼得‧麥凱(Peter MacKay)領導的進步保守黨合併,組成現在的保守黨,並成為領袖。

2006年,哈珀帶領保守黨擊敗了馬田(Paul Martin)領導的自由黨政府,贏得國會127個席位,組成少數黨政府,成為第22任加拿大總理。

2008年,反對黨組成政治聯盟試圖推翻哈珀政府,哈珀發動聯邦大選,贏得143個席位,再次組成少數黨政府,至今執政5年,刷新了加拿大少數黨政府在位時間的記錄。

哈珀上任後,很重視鞏固同美國的關係;與歐洲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支持阿富汗駐軍打擊塔利班的任務。另外,加拿大平穩度過了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經濟率先復蘇。在原則問題上,哈珀態度強硬。2006年他當選總理後公開表示不會為了金錢出賣加拿大的人權自由等價值觀,2008年哈珀沒有出席中共主辦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分析人士認為,這次大選,哈珀的優勢是他治理經濟的能力,但他被反對黨質疑有悖民主操守,以及他的多位內閣成員爆出政治醜聞,都是他面臨的挑戰。保守黨的最大對手是自由黨。它的領袖葉禮庭是這四個領導人中唯一沒有經歷過大選考驗的。

63歲的葉禮庭十幾歲就開始為自由黨做義工。在取得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後,葉禮庭曾先後在卑詩大學、劍橋和哈佛大學任職。2005年葉禮庭返回加拿大,並在2008年大選後,取代迪昂成為自由黨領袖。那時,他主張同新民主黨及魁人黨結成聯盟,共同對抗保守黨。2010年夏天,葉禮庭花費大量時間在全國遊說、演講,推行鼓勵家庭的政策,希望拉到中產階級的選票。這次,葉禮庭聯合另外2個反對黨,以不信任動議把保守黨拉下馬,但他矢口否認要締結聯盟。

另外,葉禮庭旅居海外幾十年,甚至還曾宣稱美國是他的國家,分析人士認為葉禮庭和自由黨面臨的挑戰是取得加拿大人的信任。而新民主黨黨魁林頓雖然也做過大學教授,但在政治上可以說是身經百戰。

60歲的林頓(Jack Layton)從1982年起當了近20年的多倫多市議員,是個不折不扣的左派。後來林頓的政治興趣從市政府轉向了聯邦。2003年他當選新民主黨領袖,並在2004年進入聯邦議會,成功說服了當時的自由黨少數政府採納他的意見修改財政預算案。2006年,林頓與其他反對黨聯手,挑戰爆出贊助醜聞的自由黨,引發大選,結果哈珀領導的保守黨當選。2008年,林頓與自由黨及魁人黨結成政治聯盟,試圖拉哈珀下臺,但沒能成功。林頓去年被診斷患上前列腺病,今年又動過髖部手術,大選以來他拄著拐杖在全國各地拜票。

在林頓任下,新民主黨在國會裡的席位不斷增加,比歷史最高記錄43席只差7席。分析人士認為,這次大選,林頓的挑戰是,能否保住新民主黨在國會的席位。同樣,來自法語區的魁人黨(Bloc Quebecois)領袖杜塞普這次大選的目標也是爭取國會更多席位。

63歲的杜塞普生長於魁省蒙特利爾,大學攻讀社會政治學,但沒有完成學業。講法語的杜塞普從小就維護法語區人的利益。他1990年以獨立國會議員身份涉入政壇,並從1996年開始領導魁人黨至今,已經連續七次參加聯邦大選,是所有參選黨派中資歷最老的黨魁。杜塞普在國會的任務是盡可能多的維護魁北克人在加拿大的利益。

Nanos公司上週五公佈的民調顯示,哈珀以103的領導者指數繼續遙遙領先其他對手,新民主黨林頓已經超過自由黨葉禮庭,以60分排在第二;葉禮庭成績下滑只得42分;魁人黨杜塞普則以低於20的得分墊底。

四、新聞週刊265期大事件

美英法聲明 軍事行動至卡扎菲下臺

星期五,美英法三國首腦發表聯合聲明,矢言將持續軍事行動,直至卡扎菲下臺。聲明說,屠殺本國平民的卡扎菲繼續掌權是不可思議的,是對反抗卡扎菲的利比亞人民的道德背叛。聲明還指出,國際刑事法庭應對卡扎菲軍隊在鎮壓中對平民犯下的嚴重違反國際法的罪行展開調查。星期五北約外長在柏林結束了第二天的會議。預計盟軍會增派飛機,以加強對卡扎菲軍的空襲。

阿根廷前獨裁者被判無期

星期四(4月14日),前阿根廷軍政府獨裁者比尼奧內和軍政府的另外3名高官由於當政期間參與謀殺、酷刑折磨、非法監禁等一系列侵犯人權罪而被阿根廷法院判處無期徒刑。人權組織說,在1976到1983年的阿根廷軍政府獨裁統治期間,高達3萬人被綁架和殺害。

北非前獨裁者面臨審判

在茉莉花革命浪潮中被推翻的兩名北非前獨裁者面臨控罪和審判。突尼斯司法當局星期四準備向前總統本阿裡提出18項指控,罪名包括販毒和蓄意殺戮等。突尼斯當局正試圖將本‧阿里及家人引渡回國。另外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和兩個兒子本周被拘押,接受貪腐及暴力鎮壓等罪名調查。埃及官方媒體星期五說,如果被裁定下令殺害示威者的罪名成立,穆巴拉克最高可能被判死刑。對穆巴拉克的審判預料將持續至少1年。

白俄羅斯驚爆12死 不排除恐怖攻擊

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市中心最繁忙的10月革命地鐵站4月11號傍晚,在下班尖峰時刻發生爆炸,導致12人死亡,約149人受傷。安全單位表示,被引爆的爆炸裝置相當於5公斤重,不排除跟恐怖攻擊有關。總統盧卡申科星期三表示爆炸案已告破,警方逮捕了兩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一人已確定為罪犯。

無錫數萬人抗議垃圾焚燒 迫警撤離

江蘇無錫東港鎮黃土塘村民抗議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再起高潮。11號,數萬民眾與政府出動的數千武警對峙,迫使武警于當晚撤離。錫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在黃土塘村人口稠密區,方圓五公里內,有十幾所幼兒園和中小學,且離直通長江的運河僅100米。當局雖承諾點火開工要經環保總局評估,但實際已多次夜間點火試燒,環境學家表示,混合垃圾直接進行焚燒處理是產生二惡英的「罪魁禍首」,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毒性最強的環境污染物。

千名武警圍寺廟 強制僧侶接受轉化

中國四川甘孜阿壩州的格德寺,目前仍遭到大批武警包圍。星期二上千名警察試圖闖入寺廟抓人,遭到當地藏人阻止。當局放警犬咬傷兩名藏族婦女,不治身亡。當局以接受所謂的「愛國主義教育」為名,帶走寺中青壯年僧侶。事情的導火索是上個月16號該寺一名僧侶自焚,引發當地兩千民眾遊行。目前寺廟周圍道路封鎖,僧侶們面臨糧食短缺。

全球各地紀念人類首飛太空50周年

4月12號是人類首次實現太空飛行50周年紀念日,俄羅斯、美國及世界許多地區都舉行了慶祝活動。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人們冒著雨雪來到加加林廣場,用鮮花和氣球慶祝。這一天也是美國首次發射航天飛機30周年的紀念日。美國宇航局和國際空間站也都舉行了慶祝。1961年4月12號,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宇宙飛船繞地球一周,實現了人類史無前例的宇宙飛行。1981年4月12號,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升空在太空中遨遊了2天,實現軌道飛行,開創了人類太空旅行和探索的新時代。

五、休閒一刻

第64屆戛納名單揭曉

當地時間4月14號,第64屆戛納電影節公佈主競賽單元電影名單,以《生命之樹》、《吾棲之膚》為首的19部電影入圍,競逐今年的金棕櫚大獎。由美國導演伍迪‧艾倫執導、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尼參演的《午夜巴黎》將作為開幕影片,在5月11號電影節開幕式上放映。

第64屆戛納電影節從5月11到22號在法國戛納市舉行,本屆影展共收到1715部參展影片,來自33個國家的49部影片競逐入圍競賽單元,19部影片入選。

藝術總監蒂埃里‧弗雷莫(THIERRY FREMAUX):「好的地方是看到電影製作人能夠追隨世界的脈搏。例如,我們有影片在摩洛哥拍攝,還有的在黎巴嫩。這些影片都在講述有關哪裡是今天的世界,詩意的,藝術的,但是也非常現代。」

本次入圍競賽單元再次囊括全球大師級導演的力作,包括西班牙國寶級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與安東尼奧‧班德拉斯的《吾棲之膚》,這是兩人時隔20年之後再度合作;芬蘭的國寶級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的新作《勒阿弗爾》也在主競賽單元之列,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再度攜新作《安納托利亞往事》參賽。名單中的金棕櫚前得主還包括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憂鬱症》)、兩屆金棕櫚得主達內兄弟(《單車少年》)、意大利導演南尼‧莫萊蒂(《教皇誕生》)等。

美國影壇「銀幕詩人」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之樹》在因為製作週期問題錯過前年以及去年的戛納電影節後,今年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影片男主角布拉德‧皮特和西恩‧潘將攜手現身戛納,為《生命之樹》造勢。馬力克曾在1979年憑藉影片《天堂之日》獲過戛納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

開幕片《午夜巴黎》在巴黎拍攝,雲集歐文‧威爾遜、瑞秋‧麥克亞當斯、阿德里安‧布洛迪、瑪麗昂‧歌迪亞等美法明星,法國第一夫人卡拉‧布魯尼也應邀在片中出鏡。

日本有兩部電影入圍了主競賽單元,分別是《朱花之月》和《一命》,其中,《一命》也成為戛納、柏林和威尼斯三大電影節,史上首部入圍主競賽單元的3D電影。

韓國有三部電影入圍一種關注單元,其中包括此前入圍主競賽單元呼聲頗高的羅宏鎮執導的《黃海》(The Yellow Sea)。

今年,華語影片繼第63屆戛納電影節後,再度與主競賽單元無緣,只有中國香港導演陳可辛執導的古裝動作片《武俠》進入午夜展映單元。

主競賽單元片單:

《亡命駕駛》(美國) 導演: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

《腳注》(以色列) 導演:約瑟夫‧斯達

《一命》(日本) 導演:三池崇史

《勒阿弗爾》(芬蘭/法國/德國)導演:阿基‧考里斯馬基

《單車少年》(比利時) 導演:達內兄弟

《憂鬱症》(丹麥/法國/瑞典/德國/意大利) 導演:拉斯‧馮‧提爾

《安納托利亞往事》(土耳其)導演:努里‧比格‧錫蘭

《睡美人》(澳大利亞) 導演:Julia Leigh

《女人之源》(比利時/意大利/法國) 導演:哈杜‧米赫羅

《為父尋仇》(意大利) 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生命之樹》(美國)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

《教皇誕生》(意大利/法國) 導演:南尼‧莫萊蒂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 導演:琳恩‧拉姆塞

《妓院裡的回憶》(法國) 導演:貝特朗‧波尼洛

《PATER》(法國) 導演:阿蘭‧卡瓦利埃

《朱花之月》(日本) 導演:河瀨直美

《Polisse》(法國) 導演:麥溫‧勒‧貝斯柯

《邁克爾》 導演:Markus SCHLEINZER

《吾棲之膚》(西班牙) 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