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新年致辭 感謝德國人努力
【新唐人亞太台2012年1月2日訊】新的一年到來,德國總理梅克爾發表電視講話(12/31),表示為了使歐元區成功,歐洲國家必須加強合作,她同時感謝德國人民在保護國家經濟時所付出的努力。
德國總理梅克爾認為,要克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元區國家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她表示會盡一切力量,來鞏固歐元區,但歐洲必須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德國總理 梅克爾:「為使通用的貨幣真正成功,我們必須比現在更加強合作。歐洲在危機中共同成長。克服難關的路仍是漫長的,同時會充滿挫折。但在它的盡頭,歐洲將從危機中變得更強大。」
梅克爾說,雖然德國的經濟表現不俗,但明年將「毫無疑問比今年困難」,她也感謝德國人民的付出與努力。
德國經濟從2008到09年的金融危機迅速恢復,但在過去的幾個月減緩增長。許多經濟學家預測受歐洲影響,德國經濟未來可能會出現少許衰退。
新唐人記者 張蘭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上任才2週 德國54歲駐中大使驟逝 原因未明
2021-09-06 14:01:51德國新任駐中國大使,同時也是總理梅克爾的親信賀岩(Jan Hecker)上任才兩週,6日德國外交部宣部死訊,但沒有公布詳細原因。賀岩是德國第14任駐北京大使,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外事顧問,有德媒報導指出,賀岩原定8月底要先返回德國,為梅克爾工作,直到她10月完成總理任期,但因為疫情及阿富汗等最新國際局勢發展,賀岩須繼續留在北京坐鎮,確保中德高層有效溝通。
-
歐洲政壇頻地震!荷總理閃辭 義內閣瀕解散
2021-01-16 20:15:51歐洲確診人數剛破三千萬人,也牽動各國政治局勢動盪,不安情緒兩頭燒,義大利和荷蘭及愛沙尼亞,都陷入內閣政治危機,而德國長期執政的基民黨,也將選出總理梅克爾的接班人。13日,義大利前總理倫齊,對現任總理孔蒂的資金方案投下反對票,並發動倒閣。
-
德駐中大使驟逝 梅克爾對中政策受挫
2021-09-07 09:04:12歡迎回來,德國新任駐中國大使,同時也是總理梅克爾的親信賀岩,上任才兩週,6日德國外交部宣部死訊,但沒有公布詳細原因。留下妻子和三個未成年孩子。賀岩曾任德國總理梅克爾外事顧問,德媒明鏡週刊指出,梅克爾在其總理任期內,為與北京的關係,投入了大量政治資本,觀察家認為,下屆德國政府可能會對中共採取更嚴厲的立場。而梅克爾將賀岩派往北京,被解讀成:即使在她離任後,也試圖在某種程度上,保留不斷對話的對中政策。賀岩的驟逝讓各界震驚,也讓梅克爾對中政策安排受挫。
-
二戰後最大危機 義大利近六萬確診中共肺炎
2020-03-23 20:21:20義大利中共肺炎的最新情況,確診人數來到59138人,有5476人死亡,死亡率超過百分之九,醫療體系超過負荷崩潰。義大利總理孔蒂表示,這是義大利在二戰之後遭遇的最大危機,決定暫時關閉所有非必要的生產活動。另外名列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多明哥宣布確診,德國總理梅克爾也宣布居家隔離。
-
王毅訪歐屢遇挫 歐洲覺醒與美國站隊反共
2020-09-04 12:49:17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公然威脅韋德齊,然而,卻引起歐洲各國強烈不滿,香港評論員桑普認為,歐洲正在覺醒,與美國一道對抗中共暴政。
-
與中共接觸戰略 梅克爾承認「太天真了」
2021-11-18 08:59:42路透社11月17日刊登了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獨家專訪,梅克爾承認,在與中共合作時採取的政策,太過天真。
-
疫情重創歐洲經濟 西班牙350萬人失業創新高
2020-04-07 20:14:33在中共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之際,歐洲各國實施不同程度的「封城」措施,雖然義大利日前指出,最新的證據顯示,數個禮拜的封鎖措施可能已經收到減緩疫情傳播的效果,不過來勢洶洶的疫情對歐洲各國的經濟衝擊,可說日益明顯。
-
塔利班盼與德建交 德國表示無意承認塔利班政權
2021-09-06 08:36:57重掌阿富汗政權的武裝組織塔利班盼與德國建立外交關係並尋求金援,不過稍早前德國已表示無意承認塔利班政權。
-
德國新政府達協議 敲定對中態度、挺台國際參與
2021-11-25 14:05:19鏡頭轉到德國,在近兩個月的組閣談判後,11月24日,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達成協議,聯手組建新政府,其中協議強調,將在人權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尋求與中國合作,並希望能在與中國的競爭中,遵循公平的遊戲規則。另外,對於台灣海峽現狀的任何改變,德國新政府認為,必須要基於雙方的意願和平進行。德國也將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在梅克爾執政16年後,德國迎來一個新時代。
-
歐盟納台入「安全旅遊國家」 德開放台灣入境
2021-06-18 21:18:57赴歐觀光限制解除了,歐盟成員國16號同意,將包括台灣、美國、香港等8個國家,納入安全旅遊國家的白名單,同時解除對白名單的國家「非必要旅遊」限制。未來台灣人持歐盟認可疫苗施打證明,及檢驗陰性報告,就有機會赴歐。而德國在台協會則是宣布,德國取消因為疫情對台灣人的入境限制,從6月20號起,提供陰性檢測、肺炎康復證明、或是疫苗接種證明,就可入境德國。
-
西班牙.義大利逐步復工 英國延長封鎖三週
2020-04-17 12:36:04午報頭條先來關心,中共肺炎的全球病例數已超過210萬,超過14萬人喪命,在歐洲部分:目前西班牙超過18萬人感染,是確診數最多的歐洲國家;而義大利有兩萬多人病逝,是死亡人數最多的歐洲國家;重災區西班牙與義大利在疫情趨穩後,已經逐步開放部分商業活動;丹麥開啟部分學校,成為歐洲第一個復課的國家;德國15日也宣布鬆綁部分防疫禁令,而英國則暫不考慮解封,並宣布全國封鎖措施將延長實施至少3週。
-
德國新政府達協議 敲定對中共態度、挺台國際參與
2021-11-25 14:01:47新聞開始先來關心,歐洲對抗中共威脅的意識高漲,在近兩個月的組閣談判後,11月24日,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達成協議,聯手組建新政府,其中協議強調,與中國互動將在人權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另外,對於台灣海峽現狀的任何改變,德國新政府認為,必須要基於雙方的意願和平進行。德國也將支持民主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對此,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表示感謝,強調這是一大突破。
-
德24小時增285人死 法死亡破1萬5千
2020-04-15 22:20:02再來看到,中共肺炎在部分國家的災況:義大利新增確診2千972例、602死,累計確診達16萬2千488例、死亡2萬1千067人,單日新增確診病例數再創新低。西班牙新增5千092例確診,全國累計17萬7千633例、死亡1萬8千579人。德國過去24小時內新增285起死亡病例,創下當地單日最高紀錄,累計確診達13萬2千210例,死亡3千495人。法國在過去一天新增確診6千524例,累計達14萬3千303例,死亡突破1萬5千人。日本東京新增127例,達到2千446例,日本累積8541例確診,死亡175人。
-
梅克爾對中共態度軟弱 德國朝野相繼抨擊
2020-07-08 21:14:32就在各國強力譴責中共強加港版國安法之際,德國的態度卻相對溫和。現在德國的朝野國會議員就相繼批評總理梅克爾,說她因為害怕傷害和中國的經濟關係,對中共迫害人權的行為不夠強力,更有議員直言,梅克爾的對中政策,現在已經落伍了。
-
美印日澳軍演啟動 德表態台海.軍艦擬巡印度洋
2020-11-03 23:06:37再來關注印太區域,美國大選日,四方安全對話成員國,美、日、印度、澳洲四國馬拉巴爾聯合軍演,第一階段,從3日起在孟加拉灣舉行4天,執行跨甲板飛行等各項協同作戰操練,並將強化反潛等協同作戰,尤其正面對中共潛艦頻頻出沒印度洋。此外,德國國防部長克蘭普-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日前表示,希望2021年部署護衛艦到印太地區,德國海軍在印太的存在,有助維護國際秩序;她還談到,「任何用非和平手段解決台灣海峽問題,都注定是策略上的失敗。」
-
德國大選在即 梅克爾將退場 德中未來關係受矚
2021-09-16 22:05:59再過一個多星期,德國就要舉行聯邦議院選舉。這場選舉將決定由誰接替梅克爾,成為下一位德國總理。各界也關注,總理換人後,德國的對中政策會有什麼變化。
-
全球單日確診近34萬例 再創新高!歐疫情惡化
2020-10-09 20:41:09帶您關心中共肺炎動態,目前全球公開數據,全球累計確診超過 3千6百55萬人,死亡 106萬人。過去一天,全球增加近 34萬例確診,創下全球單日新高。美國有39州疫情升溫,其中威斯康辛州,在一個月內確診人數翻倍。俄羅斯疫情復燃,新增1萬2千多例,創下俄國單日確診新高。而過去一周,歐洲新增 54萬例,比前一周暴增 26%,顯示歐洲疫情正持續惡化,其中法國、德國、奧地利,近日都創下單日疫情新高,歐洲多國陸續實施新一波限制措施。另外,中共、伊朗等國家,被認為嚴重低報數據。
-
為任內俄羅斯政策辯護 梅克爾:没什麼要道歉的
2022-06-08 17:27:42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今天捍衛她執政期間對俄羅斯所採取的緩和政策,即便烏克蘭戰事對她政績蒙上陰影,但她「沒有什麼要道歉的」。
-
歐盟外長議反制港版國安法 各國呼籲採取行動
2020-07-14 20:48:25來看到國際持續譴責中共強推港版國安法,歐盟外長週一在27國的會議上,公開表達對香港自治的支持,在影響歐中關係下將協調會員國採取行動,歐盟多國外長也都出聲表態。
-
蕭茲首訪日本 與岸田反對中俄以武力改變現狀
2022-04-29 22:19:34俄烏戰爭牽動世界局勢,印太地區的安全也受到歐洲國家關注。德國總理蕭茲昨天(28日)與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東京舉行峰會,雙方在俄烏議題上取得共識。另外,有記者提問,德日兩國是否也在中國問題上取得共識,岸田文雄指出,他們反對任何以武力,單方面在東海、南海改變現狀的企圖,也對香港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人權狀況,表達嚴重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