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印太空合作樂觀 預定下月發射立方衛星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對於台灣與印度的太空研究合作前景表示樂觀,並透露,由台、印及多所國際高等學府合作發展的立方衛星,暫定明年一月中前後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的載具送上太空。示意圖。(圖/Getty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12 月 18 日訊】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對於台灣與印度的太空研究合作前景表示樂觀,並透露,由台、印及多所國際高等學府合作發展的立方衛星預定將於明年一月中旬發射。
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NSPO)主任吳宗信近日接受中央社記者書面詢問台印度太空合作前景時透露,由國立中央大學在「國際研究與教學人造衛星計畫」(INSPIRE)之下研發的立方衛星INSPIRESat-1,將在近期發射。
資料顯示,這顆重量僅8.6公斤的低地球軌道衛星,主要任務為地球電離層及太空氣象觀測,暫定明年一月中前後由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的載具送上太空。
參與INSPIRE的研究單位除了中央大學,還包括美國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UCB)、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和印度太空科學研究所(IIST)等。
印度太空部本月初發布新聞稿指出,願與外國合作進行太空研究及成立交流平台。吳宗信對於台印度在太空研究方面的合作前景表示樂觀。
吳宗信表示,目前台灣政府持續推動衛星、探空火箭和小型衛星運載火箭,以及私營部門商業太空服務方面的創新設計和製造能力,特別是近年新興的低軌衛星通訊產業。
他指出,印度現已建立了500家太空廠家,可以幫助台灣發展新太空經濟,而台灣強項則是半導體晶片、資通訊技術、遙測影像及氣象技術應用、影像辨識與資料分析、數值氣象預報,「雙方深化太空合作相當具有前景」。
印度早在1980年即已自製火箭,成功發射衛星,是全球少數具有獨立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新德里目前打算把政府發射設施及發射載具,逐步透過技術轉移釋放給民間,由民間進行發射及衛星操控的活動。
然而,印度民間產業欠缺航太複合材料、電機電子電機械(EEE)零組件、半導體、以及資通訊高科技技術,這些缺口可以由台灣來填補。
吳宗信希望雙方太空機構能在明年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協助台灣廠商進軍印度新太空產業發展,共同在全球新太空生態系統裡,扮演重要角色。
另一方面,駐印度代表處科技組長王金燦表示,台灣與印度在太空領域目前尚無官方交流渠道,但太空學術方面已有互動平台,印度主辦的太空博覽會和台灣NSPO的國際太空探索研討會(iCASE 2021),雙方都會互相派員參加。
此外,雙方高等學府也有密切合作,比如即將發射的INSPIRESat-1立方衛星,是由中央大學和IIST合作;國立中正大學也在科技部經費支持下,在印度理工學院羅帕爾分校(IIT-Ropar)共同成立人工智慧海外科研中心。
王金燦說,代表處科技組將在科技部布局太空產業的目標下,整合現有太空科技合作交流資源,擴展更全面的太空科技產業應用合作,如6G及遙測應用等低軌通訊科技。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
太空合作突破!台美印合力開發立方衛星 發射成功
2022-02-14 22:34:12台灣時間今天上午,台灣、美國和印度共同研發的立方衛星INSPIRESat-1,在印度發射成功,這也是台灣學研界第一次與印度太空研究組織合作。
-
美支持Google、Meta 海底電纜連結台灣和菲律賓|財經100秒
2021-12-18 22:04:59拜登政府督促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授權Google和Meta,使用海底電纜連結台灣和菲律賓,以處理與亞洲之間不斷增長的網路流量。路透社報導,Google和Meta簽署國家安全協議,以保護太平洋光纖電纜網路系統上的資料,美國司法部表示,簽協議有其必要,因為中共「持續試圖取得數以百萬美國人的敏感個資」。
-
台美印立方衛星發射升空 中大成功接收訊號
2022-02-15 20:26:54中央大學今天表示,台灣、美國、印度跨國合作開發的INSPIRESat-1立方衛星於14日上午發射升空,中大已於當天下午成功接收到衛星訊號,顯示衛星運作正常。
-
與多國友好互動!台空軍司令出席印太軍事視訊會議
2022-01-21 13:00:28焦點話題來看到,印度空軍臉書發布印度空軍參謀長和印太各國空軍領導人召開會議的相關訊息,包括美、日、德、韓等多國參與,台灣空軍司令熊厚基上將也出席。而在2020年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部召開視訊會議時,台灣陸軍首度獲邀。同一年,美國印太空軍司令部19國會議,台灣也獲得邀請。立委分析,台灣進入到多邊互相交流合作的關係。
-
台灣參與開發立方衛星 預定14日在印度發射
2022-02-10 16:23:38台灣及多所國際高等學府合作發展的立方衛星INSPIRESat-1,預定14日上午在印度發射,成為首枚有台灣參與、在印度發射的衛星。
-
印度瑞辛納對話談及台海 台國防學者出席發言
2022-04-29 16:43:29印度「瑞辛納對話」今年邁入第7屆,印度外交部邀請多國政要、學者參與,成為近年印太地區重要的國際外交平台。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學者 沈明室受邀出席,以台灣角度回應各國關注的「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等議題。另外,前澳洲總理 艾波特再度公開力挺台灣,加入CPTPP。
-
戴資穎3局擊退何冰嬌 明爭首面世錦賽金牌|台灣速速看
2021-12-18 22:17:26「世界球后」戴資穎18日在羽球世錦賽女單4強賽,對上世界排名第9的中國好手何冰嬌,小戴在第3局決勝局連拿8分奠定勝基,最後在激戰57分鐘之後,以2比1擊退何冰嬌,順利晉級周日的決賽,這也是戴資穎生涯首度打進世錦賽決賽。
-
挺台對抗中共施壓 義大利媒體高規格專訪吳釗燮
2021-12-18 18:09:19中共持續以外交軍事力量施壓台灣,引發國際媒體聚焦台灣。義大利大報「共和報」昨天以高規格版面專訪外交部長吳釗燮,強調中共是整個自由民主世界的威脅,而台灣是對抗中共的前線。
-
公投全遭否決 日媒關注福島食品解禁、台灣加入CPTPP
2021-12-18 22:38:11反萊豬、重啟核四等4大公投今天舉行投開票結果全遭否決一事,日媒迅速報導,並指民進黨期盼公投結果有助於重啟福島等5縣食品的進口、台灣加入CPTPP。
-
印媒專訪 斯洛維尼亞總理:與台洽談互設代表處
2022-01-18 16:40:59斯洛維尼亞總理楊薩最近接受印度一家國營電視台訪問時透露,斯洛維尼亞正與台灣洽談互設代表處,並稱中共對立陶宛的經濟報復,長久下來對各方都沒有好處。
-
外媒矚四項公投定台灣未來 萊豬結果考驗台美關係
2021-12-18 22:03:04台灣四大公投案攸關能源,國際媒體也相當關注,其中彭博社以「美豬公投結果 考驗台美關係」為標題,分析這將影響著美台關係未來能否繼續強化、邁向雙邊貿易協定。而華府智庫 美國傳統基金會也撰文評論,四項公投將決定台灣的未來,身為世界上運作最好、最具活力的自由市場民主國家之一,台灣這次的公投,將有助於呈現模範給世界看。
-
外交部:台灣女足8人染疫皆輕症 2/6後專機返國
2022-02-05 17:42:18外交部今天說,在印度參加「2022年亞洲盃女足賽」的代表隊全體隊職員,經PCR核酸檢測,截至4日止有8名隊職員確診COVID-19,均為輕症;正積極安排在2月6日代表隊比賽結束後,儘速以專機載送返國。
-
印度德里再添台式珍奶店 堅持純正台灣味
2022-03-28 23:11:05隨著印度COVID-19疫情趨緩,德里再添一家台式珍珠奶茶店,印度店主堅持使用台灣食材與配方,讓民眾不必遠赴台灣,也能原汁原味地品嚐到這款台灣特色飲料。
-
美日印澳外長凝聚共識 抵制中共擴張脅迫
2022-02-11 20:44:40由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組成的QUAD「四方安全對話」聯盟,11日在墨爾本舉行外長會議,四國部長討論了廣泛的議題,其中包括中共的「脅迫」問題。他們明確表示,將以行動建立一個開放、包容及有彈性的印太地區,日本外相在記者會上,也重申了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
-
台美印簽約合作 選送印度學者赴台灣研習華語
2022-04-30 19:48:39台灣、美國與印度三方教育機構昨天簽約合作,將甄選印度菁英學者前往台灣研習華語,協助強化印度東亞研究學者在華文典籍的研究能力。
-
菲律賓2/10起開放157國觀光客入境 不含台灣中印
2022-01-28 18:39:25菲律賓為控制COVID-19疫情關閉國界將近2年後,今天宣布2月10日起重新開放大多數國家已完整接種疫苗的觀光客入境,並取消隔離要求,但不包括中國、印度和台灣。
-
台灣女國腳印度踢球邊抗疫 主力紛確診拚到最後一刻
2022-02-12 16:27:47台灣女足代表隊8日搭乘華航專機從印度孟買返抵台灣,足協最初的返台規劃安排指揮官最後走,由身兼領隊的足協副秘書長焦佳弘留守陪伴7名確診隊員,痊癒一個、送一個,領隊再跟最後一名隊員返台。
-
「麟洋配」甜蜜復仇 台灣男團湯姆斯盃2比1領先
2022-05-11 19:29:02台灣羽球男團今天湯姆斯盃小組賽出戰印度,在周天成勝出後,王齊麟與李洋以直落二擊敗印度組合蘭基雷迪與謝提,報了東奧一箭之仇,第3點王子維吞敗,台灣以2比1領先。
-
海纜連結台灣和菲國 美政府支持Google與Meta
2021-12-18 18:09:01拜登政府今天建議主管機關批准Alphabet旗下的Google及社群媒體臉書(Facebook)母公司Meta使用海底電纜連結台灣和菲律賓,以處理與亞洲之間不斷增長的網路流量。
-
台灣參與開發立方衛星 印度發射成功
2022-02-14 09:52:39由台灣、印度和美國三方高等學府合作研發的立方衛星INSPIRESat-1,今天清晨在印度發射成功,進入525公里高空的低地球軌道執行科學探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