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銘表態拼2020 德媒網路調查揭民意
【新唐人亞太台 2019 年 04 月 17 日訊】好,郭董角逐2020總統大選,不只台灣關注,外國媒體也同步報導。德國媒體昨天率先作出一份小型民調,發現有八成的網友,反對郭台銘選總統。《日本經濟新聞》則是點出,郭台銘參選,有可能對鴻海經營,造成影響。
大大的標題寫著「鴻海郭台銘表示,媽祖支持他選總統」,第一張圖還放上媽祖神像照片。郭台銘表態參選的消息出來後,美國多家媒體跟進報導。但其實前幾天,外媒就注意到,郭台銘可能會有新動作。
路透社(2019.4.16):「鴻海的領導人表示,他考慮參選台灣總統,郭台銘是台灣首富,在路透社報導他計劃從鴻海退位之後隔一天,出現這樣的言論。」
德國之聲中文網16號在臉書發起一項小規模調查,詢問「如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參選總統,你的態度是:」截至台灣時間下午4點07分,已經有5194票投票,其中有80%的網友反對郭台銘參選。一名網友在調查下方留言寫道「別忘了他曾說民主不能當飯吃」,也有網友說「他這麼鄙視或厭惡民主的話,更適合去中國啦」,還有網友質疑「身家壓在中國,選台灣總統?」
另外,也有媒體關注,郭台銘沒有明確繼任者,如果他參選總統,公司營運可能面臨問題。
彭博記者 Peter Elstrom(2019.4.16):「他手上的確有許多商業挑戰。他從智慧手機的崛起當中獲得了許多財富,包括iPhone,還包括小米手機和其他廠商的手機,但那個市場目前停滯不前。」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郭台銘參選,可能對鴻海經營造成影響。內文寫道,「郭台銘公開宣稱「獨裁」經營。鴻海高管也表示老闆決定一切。」「如果一直發揮強大領導力的郭台銘卸任,有可能給鴻海和夏普等集團整體的經營帶來混亂。」
新唐人亞太電視 張祺翎 綜合報導
相關新聞
-
港政學媒界都來觀選 港青:台勿放鬆 中共魔爪仍在
2020-01-14 08:29:42總統蔡英文,以817萬的高票數,連任成功,而在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之後,蔡英文明確表態支持港人追求民主自由,進而讓不少香港人選擇支持她。今年來台的香港觀選團數量,創下了歷屆新高,幾乎近半個政界都來了,似乎是希望透過這次的大選,將台灣的民主經驗,帶回香港。
-
台灣大選為何重要?路透解讀具全球影響力
2020-01-10 22:00:40台灣大選為什麼讓國際媒體這麼關注?路透社今天刊文點出重要性。在商業方面,台灣的高科技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並且台灣也位於東南亞、美國、日本和南韓的重要運輸路線上。而在軍事上,台灣位處中國大陸外海和太平洋邊緣的戰略位置,是美國與中共可能爆發軍事衝突的地點,並位於爭議的南海海域上。同時,台灣也靠近美軍位於日本沖繩的基地。不管是中國大陸北京,還是美國華府,都密切關注台灣大選。《路透》更稱這場選舉將決定民主島嶼台灣和獨裁中共的關係,有潛在的全球影響力!
-
電動車在地製造是趨勢 劉揚偉:適合時機與特斯拉接洽
2021-10-18 22:20:54鴻海科技日,鴻海與裕隆公司成立的鴻華先進,短短一年交出亮眼成績單,除了電動巴士明年即將在南臺灣上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宣布,未來要在全球不同市場,建立區域製造中心,與特斯拉的合作,也成為外媒關注焦點。
-
決戰72小時!蔡英文狂掃街、外媒貼身採訪
2020-01-09 13:31:08總統大選決戰倒數72小時,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全台跑透透,上午(8日)車隊到彰化員林掃街拜票,外國媒體BBC也到場提問。外交部統計,今年(2020)選舉有210位外媒記者申請來台採訪,上百位歐美學者來台觀選,顯示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
2020台灣大選關鍵 年輕選民.抗共訊號成關鍵
2020-01-12 01:54:24台灣2020總統大選,結果出爐,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與副手候選人賴清德,取得809萬票,正式當選下屆總統,而這次選情的關鍵,我們帶您解析,包括被視為搖擺區塊的中台灣,是一舉由綠營拿下,此外中間選民,以及年輕選票挹注,成為左右這次大選關鍵原因。
-
武漢肺炎疫情失控 郭台銘籲鴻海員工:不要去中國
2020-01-22 20:41:07中國武漢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擴大,鴻海創辨人郭台銘出席鴻海嘉年華活動,致詞時表示,鴻海經歷過SARS,他評估這次疫情,會等比的倍數增加,並認為疫情已經有點失控,呼籲員工過年不要前往中國大陸。
-
外媒關心台大選 吳怡農罕見開國際記者會
2020-01-07 12:48:19帶您看到,台灣的大選,將在四天後舉行,許多國家都非常關注台灣大選的結果。而民進黨立委候選人吳怡農,因此是罕見地召開國際記者會,要與外媒談大選。
-
武漢肺炎擴散 郭台銘:過年不要到中國
2020-02-14 14:16:58中國武漢肺炎疫情持續擴大,鴻海創辨人郭台銘出席鴻海嘉年華活動,致詞時表示,鴻海經歷過SARS,他評估這次疫情,會等比的倍數增加,並認為疫情已經有點失控,呼籲員工過年不要前往中國大陸,而鴻海今年也在活動入口處,設置量測器材,來確保員工的身體情況。
-
台積.鴻海買BNT新進度!陳時中:要求原廠出貨
2021-07-03 21:01:53鴻海永齡基金會以及台積電日前獲政府授權,洽購各500萬劑BNT疫苗,近期傳出有重大進展。外媒路透社報導,雙方已與BNT疫苗代理商上海復星達成初步協議並簽署法律文件,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要求「要從德國原廠直接進來台灣,並要有原廠保證」。
-
鴻海研究院揭牌 郭台銘:台灣不能只有一個台積電
2021-01-05 07:58:44財經話題來看到,2021年第一個上班日,鴻海今年將開工典禮,班師內湖盛大舉行旗下研究院的揭牌儀式,尤其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難得同台出席,喊出台灣不能只有一個台積電,期望打造出更多「護國群山」,有更多年輕人加入產業轉型行列。
-
疫情擾亂復工進度 鴻海:全年營收有負面影響
2020-02-20 20:31:02疫情影響從手機產業,擴及到上下游,知名組裝代工業者鴻海,20日發出重大訊息,證實中國主要廠區復工進度謹慎,全年營收受影響,海外包括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地產能滿載。專家分析,復工情況2月底之後將會陸續好轉,台灣業者因應疫情反應迅速,但中長期,由於為了避免群聚感染,防疫物資短缺問題也將陸續浮現。
-
郭台銘看國民黨:冰凍三尺不期望能解決
2020-01-22 20:41:24國民黨22日通過「改革委員會」草案,3月7日進行黨主席補選和中常會改選,尤其可能新增條文,限制曾經擔任過中共政協、中共人大代表,不得參選中常委,掃除外界擔心的染紅問題,而曾經參與黨內初選的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是否有意角逐黨主席?成為焦點之一。
-
郭台銘採購疫苗72小時內拚文件 府:為國民健康把關
2021-05-31 21:17:12台灣疫情嚴峻,指揮中心先前公布地方政府或企業自行採購疫苗機制,有宗教團體想要捐贈50萬劑美國嬌生疫苗,指揮中心(31日)宣布,上午已和他們代表會面,建立單一窗口,未來會提供必要的行政協助。另外,還有6個民間單位已行文政府欲幫忙洽購疫苗。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預計申請500萬劑BNT疫苗,也宣布力拚72小時提出申請,力拚在週三前備妥文件。
-
鴻海研究院揭牌 選址內湖打造一流實驗室
2021-01-09 16:18:13繼續看到,鴻海今年將開工典禮,搬師內湖盛大舉行旗下研究院的揭牌儀式,尤其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難得同台出席,院長劉揚偉透露,會延續鴻海創辦人精神,打造一流實驗室,而研究院選址在內湖而不是靠近土城總部,也凸顯鴻海研究院的開放性。
-
鴻海科技日大秀3新車2平台 郭台銘駕電動車入場造勢
2021-10-18 16:04:06鴻海集團今天舉行科技日,首度對外正式發表,由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鴻華先進開發的電動車,尤其18日也是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生日,鴻海也端出三大電動車作為禮物,由郭台銘親自駕駛出馬,董事長劉揚偉也透露,平價電動車售價將在百萬以下,非常具有競爭力。另外,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今天在活動中也說,納智捷及中華品牌將是鴻華先進首發客戶。
-
巴拉圭新任大使:不管壓力多大 不會和台斷交|台灣速速看
2022-07-30 21:33:36剛來台灣上任不久的巴拉圭大使費卡洛(Carlos JoseFleitas Rodriguez)29日表示,不管中共給拉丁美洲多大的壓力,巴拉圭都不會和台灣斷交,會堅定地在國際場合支持台灣。
-
鴻海嘉年華首次線上登場!劉揚偉:全球首見
2021-02-06 20:59:10歡迎回來。受疫情影響,許多企業取消尾牙,代工大廠鴻海則以線上的方式舉行,今天(6日)登場。這也是鴻海成立47年來,第一次改由線上舉辦。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是全球首見的企業大型線上嘉年華會,超過15萬人線上參與。
-
紐約新唐人關注台大選 特派節目團隊來台採訪
2020-01-07 20:08:34台灣大選即將在這個禮拜六(11日)登場,不只台灣人關心選情,就連國外媒體也相當關注這場選戰。新唐人電視台不只出動台灣的駐地記者,紐約總部也特別派出節目團隊,遠從美國前來台灣,用鏡頭記錄台灣的選戰情況。
-
鴻海2020目標6兆元 郭台銘說明威州廠進度
2020-01-22 21:37:58過年前最後一個上班日,鴻海集團舉辦尾牙,約有3.5萬位員工家屬參加,總抽獎金額6,750萬新台幣。董事長劉揚偉喊出今年的營收目標6兆新台幣。受邀出席的創辦人郭台銘,談到了美國威州廠的進度。
-
威州廠投資未達標.補貼遭拒 鴻海:持續溝通
2020-10-17 15:58:04國內電子大廠鴻海,2017年宣布在美國威州投入100億美金,在當地設廠,不過近期外媒報導,鴻海申請租稅減免遭到拒絕,理由是沒有兌現投資承諾,僱用員工人數也沒達標,引發外界關注,當地官員並表示,如果鴻海要取得未來補貼,必須提出一份新合約,對此鴻海方面聲明表示,會與當局持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