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防第二波感染!台能鬆綁?專家:再觀察1週

【新唐人亞太台 2020 年 05 月 11 日訊】好,隨著疫情趨緩,各國紛紛放寬防疫措施,但德國逐步鬆綁後,出現感染率再次上升,外界擔憂引發第二波感染潮。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指出,從累積發生率曲線分析,台灣如果要放寬社交距離限制,至少還要再觀察一週。

德國民眾上街,大量人潮聚集,向政府施壓,抗議封鎖令、要求放寬管制,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6日宣布逐步重新開放大型店家、學校甚至餐廳和酒吧,但近期出現感染率再次上升,外界擔憂引發第二波感染潮。而台灣何時能放寬社交距離,台大學者分析,累積發生率代表長時間狀況,累積發生率的曲線持平,至少二到三週,社交距離才能解除。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 陳秀熙:「台灣雖然兩週,可是這最好能持續一週看看,因為新增病例沒有增加,就是累積曲線持平,這樣的東西對於社交距離來講,可能就是比較好的保障。解封之後,我覺得我們要面對境外移入個案,而境外移入個案就是今天提到的,他還是會動用到我們國家健保資源。」

陳秀熙建議未來台灣要解封,要注意重症醫療能量,未來檢測更精準,要做好病人分流,避免輕症佔據過多資源。台大學者鍾國彪也提醒,目前台灣已進入災後重生期,但仍要儲備醫療能量,避免疫情爆發。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鍾國彪:「現在我們進到這塊,我們叫做return期間,災後重生期的時候,很重要的是說,我們要儲備能量,預防再爆發,比方這次的韓國,發生這樣夜店,一下子他們又爆了46人的部分,所以這些東西重新開放之後,再爆發情況,也是我們要引以借鏡。」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 楊銘欽:「醫療體系面對新常態,意思是說不是恢復以前狀況就可以了,你必須記取教訓,突破過去慣性。未來可以用醫療國家隊的方式,趕快整合起來,彼此分享經驗知識。」

台大公衛表示,疫情影響全台門診量下降,可能導致偏鄉醫院診所現金流不足,呼籲政府要注意,學者也提醒,疫情確實結束之前,絕不能輕忽,要確實堅持到最後。

新唐人亞太電視 (實習記者)林鈺唐 張媛婷 台灣台北採訪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