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報告估電動車電池2025用盡 短鏈生產供應受矚

【新唐人亞太台 2021 年 07 月 31 日訊】歡迎回來。電動車產業的晶片供給問題,尚未解決,還面臨缺電池的危機。美國研究團隊預測,全球電池供給最快可能在2025年用盡。分析師認為,短鏈生產、在地供應,是提供電動車電池的新一波趨勢。另外,台灣鴻海MIH聯盟,也投入研發電池,最快2023年產能開出,將對吃緊的電池需求,帶來些緩解。

全球各國嚴格管制碳排放,車廠爭相提高電動車(EV)生產目標。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報告預估,2030年全球電動車銷量將達2200萬輛。但在電動車產量看漲的同時,美國銀行全球研究(Bank of America Global Research)團隊預測,全球電池供給最快可能在2025年用盡,電動車業將面臨迫在眉睫的威脅。

台經院產業分析師 楊家豪:「(電池供應)侷限在中國、日本、韓國數家廠商手裡,那相較於現在的需求是快速擴張,這幾家電池的廠商,是否能夠跟得上這個擴產的腳步,就是在未來會逐漸會形成一個供給的疑慮。」

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電動車電池廠,也積極在全球擴產。尤其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推動境內轉包供應鏈,帶動韓國電池廠集中在美擴產。包括韓國LG Chem、SKI、三星SDI等,已經或計畫在美投資建廠;LG Chem與通用汽車(GM)、SKI與福特(Ford)等,在美設立合資公司;日本松下電池在美產能也正擴建中。

台經院產業分析師 楊家豪:「在美國本土生產的電池,作為他們電動車的動力來源,這個可能就是會考慮到未來,如果在海外的電池,沒有辦法供應的上的話,在本土的產能還是能夠獲得確保。」

短鏈生產,在地供應,成為提供電動車電池的另一波趨勢。分析師指出,台灣在電動車電池的研發上,也有一股能量,正在成形中。

台經院產業分析師 楊家豪:「像是鴻海他們的MIH聯盟,就是要發展磷酸鋰鐵電池,跟下一代的固態鋰電池,相關的產能也是會在2023到2024年,之間陸續開出,那可能這個電動車電池,需求不足的情況就有所緩解。」

電池供給是否如報告預測,在2025年用盡?分析師表示,目前主要的電池生產國,透過跨國合作、短鏈供應,及回收再利用的技術,來達到緩解。也可以藉由政府補助,來幫助電池產業面臨的困境。

新唐人亞太電視 池千里 李晶晶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