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擬補禁令漏洞 防堵高端技術出貨華為
【新唐人亞太台 2019 年 12 月 23 日訊】美國白宮在,今年 5 月將華為列入黑名單,不過仍有多家廠商出貨華為,外媒報導,美國商務部研擬進一步防堵,針對華為的出口,管制美國技術標準從25%調到10%,以中斷台積電等企業對華為供貨,也讓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出貨影響成為焦點。
美中有望洽簽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過科技戰圍堵不鬆手。
外媒報導,美國商務部,研擬進一步防堵華為,將「境外製造」的門檻由七十五%,提高至九十%,意思就是,未來只能含有十%以下的美國技術或產品成分,才能出貨給華為,相關法令推出時間,可能落在2020年一月中旬,首當其衝的,就屬台積電!
國泰證期顧問處分析師 蔡明翰:「從華為的事件來講,應該屬於這個整體貿易戰的一個部分,這個是所謂第二階段的一個談判籌碼,那希望給予中方存在持續的壓力,希望中方持續做退讓的動作。」
外媒報導指出,台積電內部評估,14奈米製程,源於美國技術超過10%,將受到限制不能提供華為旗下海思代工服務;7奈米,相關技術比率約9點多百分比,出貨不受影響。至於假設性議題,台積電方面表示無法做出回應。
台積電代理發言人 孫又文(2019.5.23):「我們對於我們每一項的出口,我們都會做我們該做的「盡職控管」,如果它能夠通過這個盡職控管,我們就出貨。」
台灣本土出貨華為業者,還有鏡頭廠大立光、瑞昱、緯創、聯發科,相關影響衝擊得密切觀察。
經濟部長 沈榮津 (2019.12.16):「華為的部分來說的話,最重要也是給我們台商朋友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在客戶市場的布局,一定要全球化。」
經濟部部長沈榮津表示,如果美方加強制裁,台廠可能會有一段時間的重新調整期,但預期,轉單效益仍然會落在台灣。
新唐人亞太電視 高健倫 沈唯同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
防堵高端技術出貨華為 美方擬補禁令漏洞
2019-12-28 14:50:11歡迎回來,帶您關心,美國白宮在,今年 5 月將華為列入黑名單,不過仍有多家廠商出貨華為,外媒報導,美國商務部研擬進一步防堵,針對華為的出口,管制美國技術標準從25%調到10%,以中斷台積電等企業對華為供貨,也讓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出貨影響成為焦點。
-
關稅戰趨緩轉科技戰 外媒:美砍擋華為只是前菜
2020-01-17 13:12:18美中周三(15日)正式簽定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但近期路透社報導,美國有意擴大封殺華為,《洛杉磯時報》分析美中科技戰,恐怕才要剛開始。華爾街日報也指出,未來數年不管是技術採購商或是供應鏈,都得在美中競爭架構下被迫做出選擇。
-
美國封殺升級 日媒:台積電已停止華為新訂單
2020-05-18 20:42:10美國商務部上週五,擴大對華為禁令,日本經濟新聞,引述消息人士說法,表示台積電已經停止接受華為新訂單!美國正快速進行供應鏈自主,和全面「去中國化」,封殺措施一旦升級,也將對陸企5G研發造成壓力。對此,台積電表示,不對客戶訂單多做評論,但會遵守法律規定。
-
赴中人才正鮭魚返鄉 楊瑞臨:台半導體業迎新機會
2020-10-02 20:28:43近期半導體產業掀起話題,紫光前全球副總裁高啟全,確定退休,也讓各界思考,兩岸半導體產業發展環境,工研院IEK專家楊瑞臨就表示,近期觀察到不少前往中國的產業人才,陸陸續續都在探詢要回到台灣,美中科技戰也讓台灣優勢正在浮現,台灣預期台灣未來將有更大發展前景。
-
美半導體協會:應對華為 需台韓日歐多邊聯手
2020-02-20 07:17:22美國政府目前正在考慮修改有關條例,阻斷中國電信設備商華為的晶片供應鏈。對此,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總裁認為,要真正遏制華為,必須依靠台灣、韓國、日本、歐洲等多邊聯手。
-
科技戰開打!台廠態度審慎 華為找上南韓供應鏈
2020-06-03 21:22:12關注美中科技戰議題,美方針對華為的新版出口禁令,將在9月生效。近期傳出華為,邀集日本、台灣、南韓業者加入供應鏈,不過台灣業者高度審慎,避免踩到法律紅線,南韓產業界雖然尚未明確表態,不過專家分析,未來地緣政治衝突不可避免,華為面臨的挑戰恐怕越來越大。
-
美國防堵升級!台積電被傳已停止華為新訂單
2020-05-23 15:15:35再來看到,美國商務部上週五,擴大對華為禁令,日本經濟新聞,引述消息人士說法,表示台積電已經停止接受華為新訂單!對此,台積電表示,不對客戶訂單多做評論,但會遵守法律規定。
-
謝金河:美中科技冷戰巔峰時 台積電將被迫選邊站
2020-01-16 20:58:43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在白宮簽署,財經專家謝金河,周三(15日)出席演講時提到,貿易戰告一段落之後,下一場會是科技冷戰,而且美國在今年會全力封殺華為,台灣相關供應鏈在今年會非常危險,並提到台積電,美中科技冷戰到巔峰的時候,台積電一定會被迫選邊站。
-
美全面圍堵!中共「去美化」訂單還能吸引誰?
2020-05-26 13:11:17近期美國加大對華為制裁禁令,掀起產業界一陣討論,尤其台灣上市櫃公司,多達4成屬於華為供應鏈,也面臨巨大衝擊影響。尤其專家預估,美方將全面升級,從封鎖華為轉向全面切斷圍堵,也代表台灣產業勢必得面臨抉擇。
-
首例!美擬擴大制裁華為 指控「組織犯罪」風暴擴大
2020-02-16 09:11:25電信商華為,被指與中共及共軍關係密切。美方再出手,美國司法部周四對華為及其分公司提出新指控,16項新罪名,包括盜取 6 間美國公司的智慧財產權,以及違反簡稱RICO的《反勒索及受賄組織法》,堪稱史無前例。
-
美方擬強化對華為禁制 去美化急單恐陷高風險!
2020-05-30 14:46:52這一週,對於華為,可以說是噩夢的一週。孟晚舟敗訴、英國5G受挫。而另外,帶您看到,近期美國加大對華為制裁禁令,掀起產業界一陣討論,尤其台灣上市櫃公司,多達4成屬於華為供應鏈,也面臨巨大衝擊影響。專家更預估,美方將全面升級,從封鎖華為轉向全面切斷圍堵,也代表台灣產業勢必得面臨抉擇。
-
財經趨勢4.0|2020關鍵要角「台積電」!成長高於平均.資本支出再創高
2020-01-18 15:44:02美中在這週達成階段性協議,不過科技戰顯然沒有停歇,尤其在半導體領域,多家外媒報導,美方傳出要求台積電赴美設廠,加上白宮方面可能研擬進一步擴大對華為的出口管制,都成為台積電法說會焦點。
-
美中科技戰 台廠態度審慎 華為找南韓供應鏈
2020-06-06 14:15:54美中科技戰已經敲響,美方新版針對華為出口禁令,將在9月生效,近期華為傳出,邀集日本、台灣、南韓業者加入供應鏈,不過台灣業者高度審慎,避免踩到法律紅線,南韓產業界雖然尚未明確表態,不過專家分析,未來地緣政治衝突不可避免,華為面臨的挑戰恐怕會 越來越大。
-
台積赴美投資 短鏈革命趨勢加速成形
2020-05-23 15:09:16首先來看到,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業界普遍認為,未來生產不能只考慮成本,而是要思考如何接近客戶,短鏈革命趨勢,將更加速。
-
去美化急單恐陷高風險 美方擬強化對華為禁制
2020-05-26 20:32:55近期美國加大對華為制裁禁令,掀起產業界一陣討論,尤其台灣上市櫃公司,多達4成屬於華為供應鏈,也面臨巨大衝擊影響。尤其專家預估,美方將全面升級,從封鎖華為轉向全面切斷圍堵,也代表台灣產業勢必得面臨抉擇。
-
台積赴美投資趨勢成形?科技大老正看:方向對
2020-05-15 20:13:19台積電宣布赴美設廠,有一部分與美中地緣政治角力有關,更考驗產業界智慧,今天國研院舉辦記者會,不少與會的科技大老都被問到相關看法,華碩董事長施崇棠認為,新趨勢是以消費者為中心,是往對的方向在推。
-
台商位處美中「斷層線」 日經:AIT急迫告誡撤中
2020-10-07 20:24:23好,除了台美復交提案,日媒也相當關注台商動向,據《日經亞洲評論》報導,台灣科技業者,正站在美中新科技冷戰的「斷層線」上,從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到最大電子代工商鴻海集團,不管願意與否,恐怕都將被迫選邊站。報導指出,美國在台協會(AIT)今年夏天接連拜訪台灣大型晶片業和科技公司,傳達的訊息相當「急迫」,要求更快的移除在中國大陸的生產廠房設施、降低和華為等中國客戶的關係,站在美國這邊,被視為告誡「示警」意味濃厚。接近AIT人士不願證實這些會談,但表示AIT官員針對有關「供應鏈重組和遵守出口管制」事宜,保持和台灣
-
才遭控用台積晶片研發飛彈 7中企被列美黑名單
2021-04-09 08:42:444月8日,美國商務部宣佈,7家中國超級電腦公司,因協助中共軍方而被列入實體管制黑名單。其中,天津飛騰公司,被爆出利用台積電晶片,研發中共飛彈。
-
最後招數?王毅傳今宣布制定「全球數據安全標準」
2020-09-08 08:36:12美國持續告誡國際,防範中共科技,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共將啟動一項自己的倡議,制定關於數據安全的全球標準,意圖對抗美國上月提出的「潔淨網路」Clean Network計劃。報導指出,中共外交部長王毅預定今天(8日),在北京關於全球數位治理的研討會上宣布這項倡議,報導稱,中共外交官已經接觸若干外國政府,爭取他們支持倡議,但未知反應如何。美國的「潔淨網路」計畫,要在應用程式、應用商店、雲端、海底電纜等五大網絡關鍵領域,掃清不可信的中國企業,根據美國國務院資料,截至上月初,超過30國家與地區參與「淨網」計劃。
-
2019超車英特爾.三星 兵家必爭「台積電」!
2020-01-02 16:28:04歡迎回來。回顧2019年台股表現,可以用「倒吃甘蔗」4個字形容。而這當中,19年股價創歷史新高的台積電,傲人的先進製程,可能才是台股重回外資懷抱的重要關鍵。接下來,2019台灣十大新聞第六名,我們就來帶您看到,在今年超越英特爾與三星,進入全球市值前20大,唯一一家純製造、非消費者品牌的企業,台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