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學者:不升息?難解中國通膨問題

【新唐人2010年12月14日訊】中國十一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達5.1%,創二十八個月來最高點。10號晚上,人民銀行宣佈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這已是今年第六次,也是一個月內三度上調存準率。不過有經濟學家指出,人民銀行光升存準率卻不敢升息的作法,難以真正緩解中國社會通膨問題。

人民銀行於12月10號公布,截至11月底,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為人民幣71.03兆元,比去年同期成長19.5%,增幅比10月高0.2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餘額為25.94兆元,成長22.1%。

此外,中國11月份新增信用貸款總額大幅超出市場預期,達到人民幣5,640億元。顯示中國巿場上仍充斥過多的資金,形成熱錢到處流竄,物價通膨越來越嚴重的現象。

雖然《中國證券網》引述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李稻葵的說法表示,為了避免加息可能造成更多熱錢湧入,人民銀行只調升存準率,卻沒有加息。

不過經濟學家謝國忠卻提出不同意見。根據台灣《經濟日報》報導,謝國忠分析,人民銀行採用「升存準率」而不「升息」的作法,是因為「存錢的人想加息,但借錢的人不想加息」。謝國忠擔心這種「心理療法」難以治本,會使明年中國社會的通膨形勢比今年「好不到哪裏去」。

事實上,今年五月中國各地物價飛漲時,謝國忠已警告中國大陸惡性通膨的時代早已來臨了,並質疑官方數據的可信度。雖然當時『權威』資料不是這樣寫的,中共官方也一再強調沒有通膨疑慮。直到十月中國CPI高達4.4%,十一月更突破5%。

謝國忠指出,抑制通膨最有效的措施是升息。但由於銀行大部分信貸都投向房地產、國企及地方政府,低利率對這些單位有利。這些部門的勢力比人民銀行大,一旦決定升息必會衝擊到他們的利益。所以人民銀行一再升存準率,卻不敢升息。

目前中國各地工資雖有所調漲,但物價的上漲速度更快,尤其是房價,老百姓的利息收入與通膨率一比反而變成負利率。謝國忠認為,只有升息,加速讓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否則市場扭曲的時間越長,最後的報應越大。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的專欄文章則指出,面對中國經濟過熱現象,人民銀行最終仍沒有「升息」,顯現中共仍拘泥於計劃經濟模式,面對嚴重通膨現象只是收緊銀行存款準備金,以求限制繼續放貸。但這已經是今年第六次上調存準率,事實上,人民銀行今年以來所有的「收緊」措施,都沒能有效抑制中國社會越來越嚴重的通膨問題。

新唐人記者曾耀賢、吳慧真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