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政策50年 分析:模糊框架難維持摩擦恐日增

美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圖)(Nancy Pelosi)訪台成為全球頭條,中共以美破壞一中原則為由升高緊張;但美國府院,以及英、日、德、法等都喊話裴洛西訪台未改變一中政策,不該以此為要脅。資料照。(圖/GettyImages)

【新唐人亞太台 2022 年 08 月 04 日訊】讓裴洛西訪台如此敏感的關鍵字「一中政策」,至今正好50年。學者分析,這個數十年來支撐許多國家與兩岸同時往來的模糊框架,在中國強加限縮定義,以及國際與台灣日益增加的交往需求下,愈來愈難維持模糊,也將帶來更多摩擦。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成為全球頭條新聞,因為中國正以美國「破壞一個中國原則」為由升高台海緊張;但包括美國府院,以及英、日、德、法等國都喊話裴洛西訪台未改變「一中政策」,北京不該以此為增加軍事活動的前提。

究竟國際上所謂的「一中政策」內涵有沒有改變?劍橋大學即將出版的「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有系列文章探討一中政策50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助理教授里夫(Adam P. Liff)和喬治亞理工學院學者林坤達(Dalton Lin)在合著的該系列前導文章中,分析了這個國際通行半世紀的一中模糊框架,如今正遭遇哪些困難。

一中政策始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先後出訪中國,打開了中共政權在國際上邦交正常化的大道,把中華民國台灣的外交關係翻轉成非正式形態,這套模式的架構基礎就是「一個中國」。

中國主張的「一中原則」有3句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權、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美、日、歐盟等民主陣營國家的「一中政策」則只有前2句;對第3句話表示「我知道你這樣想」但不置可否,反而強調兩岸問題和平解決、與台灣進行實質往來,甚至包括出售武器助台灣防衛等等,整套政策是以承認中國代表權、台海穩定、保持與台灣交往為主要元素。

里夫和林坤達指出,數十年來大家就在互相保留模糊空間的一中框架下相安無事,但中共對一中「說的比做的多」,意指對外強勢宣傳自己的一中定義;而美國則是「做的比說的多」,也就是強化台灣關係,這個對比如今帶來了後果。

最明顯的後果是「假話說多了恐變真」。兩位學者認為,北京長期對一中誤導性的詮釋,使它得以片面主張別人「犯錯」、限縮他國的行為,導致它與美、歐、亞等民主國家產生更多摩擦。

里夫和林坤達分析一中框架在近年愈來愈難保持模糊的原因,包括中國強勢以違反一中為由,迫使外國企業、明星、球星得對「踩紅線」道歉、改網站,結果遭到國際反彈,例如2018年美國政府就發布聲明嚴詞請北京「停止威脅美國的航空公司和公民」。

其次,中國主動壓縮台灣的國際空間,例如阻止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加上惡化的人權紀錄;對照台灣的民主化和高度發展,提高了民主國家與台灣交往合作的需求,近年最明顯改變的就是歐盟。

2021年歐洲政治人物訪台人數創紀錄,加上歐盟成員立陶宛因使用「台灣」為正式名稱被中國解讀違反一中,北京祭出強力貿易報復引來歐盟國家反彈。

美歐政壇這幾年都有人提議改變一中政策,例如2020年歐洲議會對中關係代表團(D-CN)成員聯名呼籲歐盟將一中政策「大翻修」。他們表示歐盟當前兩岸政策歸結就是4個字「維持現狀」,但中國的行為正在改變現狀,所以歐盟也該因應改變,才能保持平衡。

中國行為使國際一中框架朝向清晰的另一例,是今年5月世界衛生大會(WHA)上,台灣友邦史瓦帝尼(Eswatini)代表在美國代表明顯「盯場」下,主張聯合國的一中決議案,「只是處理中國代表性問題,既沒有授權中國在聯合國體系中代表台灣,也沒有表明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里夫和林坤達呼籲各方珍惜一中框架模糊的權宜之計,因為模糊帶來的3個保障如今面臨風險。3個保障是:對中國而言,和平統一是可能的;對台灣而言,未來解決方案將不違背人民的自由意志;對美、日、歐等國而言,與台灣關係的持續深化不會引來與北京的衝突。

不過,解鈴恐怕還需繫鈴人,最先破壞者得先自我克制;否則其他人的選擇只有兩個:容忍紅線步步進逼到壓迫自己的生存價值,或者聯手畫出另一條紅線。

(新聞來源:中央社)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