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聞】中國三年大饑荒的“代食品”

【新唐人2010年12月17日訊】在南美社會,玉米被稱為“政治糧食”。在中國,曾經有過一段時期,能稱上“政治糧食”的,不是玉米,而是紅薯。不過,在1959年∼1961年三年大饑荒的日子裏,被中共稱為“代食品”的口糧中,紅薯已經是美味珍饈了。

在這三年大饑荒期間,當時人們為了活下去,抓到甚麼就吃甚麼。中共官方為了掩蓋真相,將這些亂七八遭的東西美其名說成是“代食品”。

在三年大饑荒時期,甘薯的莖和葉也被作為食品推廣。《人民日報》稱甘薯全身是寶。

當時的雲南等省,對主要產於當地、產量大、平時只是作為豬飼料的芭蕉芋的充飢功能十分重視,《雲南日報》還多次介紹,把甘薯稱之為“地下糧食”和“人吃的好糧食”。

北京學者胡星斗的博文《縱論三年大饑荒大死亡》提到,當年歷史上沒吃過的東西中國人全吃了,比如乾紅薯秧、玉米稈、麥秸,都碾碎,篩下麵粉頭的東西,取名“澱粉”,可以蒸成刺蝟模樣的糰子,這是當時最好的食品。

《國家歷史》雜誌詳細描繪了三年大饑荒時的四類代食品。

第一類為「農作物類代食品」,它包括各種農作物的秸稈、根、葉及殼類,以及薯類作物的葉、莖、根等 ﹔第二類為「野生代食品」,如榆樹葉、樹皮、橡子、芭蕉芋之類﹔第三類為小球藻、紅萍等「浮游植物」;第四類指「合成類代食品」,如“人造肉精”、“人造肉”、葉蛋白等,這一類被稱作「精細代食品」。主要供城市居民食用,一般農民根本見不到,也吃不起。

而且當時人們由於飢不擇食,在對一些東西的性質不太了解的情況下,沒有經過試驗就食用,經常發生中毒現象。

據《國家歷史》報導,1960年6月陝西洋縣謝村公社有五個管區,先後發生食用枇杷籽導致18人中毒的現象;洛南縣有個食堂1960年因食用蓖麻葉以致58人中毒;商洛專區從1960年12月在短短20天的時間裏,連續發生六起「代食品」中毒的事故,共294人中毒。

中共官方聲稱,“代食品”對人們從精神上戰勝飢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可是,這種精神作用還是讓中國在那三年裏餓死了幾千萬人。雖然中共官方一直在隱瞞這個資料,但海內外已經有多個學者證明,在這三年大饑荒期間,至少餓死了3千萬到4千萬人。

新唐人記者李靜、薛莉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