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藻魚中毒 專家:機率小致死率高

【新唐人亞太台2011年7月22日訊】台東民眾吃生魚中毒案,引發了外界對毒藻汙染的討論,專家表示,雖然台灣發生案例極少,不過,毒赤藻經食物鏈累積在魚體內,對人類有高致死率,隨著氣候變遷與環境破壞,毒藻的問題,必須更謹慎面對。

民眾生吃沙丁魚,發生呼吸喘、心跳慢,高血鉀的情況,造成一死四傷,許多專家懷疑,是赤藻造成的熱帶性海魚毒。

元培科大食科系教授 林錫斌:「毒性相當相當強,甚至高於麻痺性貝毒或者是河豚毒的兩百多倍以上,但是因為它的量很少,非常非常少量,所以它中毒也是一個機率而已,機率比河豚性中毒還要低」

熱帶性海魚毒素的致死率高,專家說,體型大、色彩鮮豔的魚以及海鰻,容易累積毒素,魚內臟部位也是高風險,雖然台灣案例一直都不多,但隨著海上交通運輸和氣候變遷,必須更謹慎處理。

元培科大食科系教授 林錫斌:「(船)把別的地方的藻類,帶到我們這個地方,這個發生機率也有。海水平面溫度上升,適合藻類生長,再加上人為的破壞,排放一些有機原到海裡去,變成藻類營養成分,藻類就更容易生長」

雖然吃生魚的中毒死因還在釐清,但面對毒藻問題,專家建議,政府應在魚市場和海域加強監控,民眾買魚時也自行篩選。

新唐人亞太電視 陳進交 陳真 台灣台北報導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