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45】四、台戲劇巨匠隕落 李國修的細膩反思路

【新唐人亞太台2013年7月27日訊】七月二日凌晨,台灣戲劇大師,屏風表演班的創辦人,李國修大腸癌病逝,享年58歲。27歲就得到金鐘獎肯定的李國修,卻在事業巔峰,毅然決然投入屏風劇團草創。身為外省第二代,他卻堅持,留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紮紮實實的刻畫,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他的作品,能同時講述小人物的愛恨情仇,犀利嘲諷時事,並深刻映照大時代下,錯落的歷史,從生命反思提煉出的每一場戲,都讓看戲的人修心,演戲的人修行。

李國修告別式主持人 曾國城:「國修再見!」

深深一鞠躬,屏風子弟兵領著三千戲迷,上演李國修傳奇最後,笑淚交織的謝幕。

李國修告別式主持人 曾國城:「跟著國修快三十年,他教我做人,才教我做事,他教我懂生活,才教我怎麼樣懂表演,我算是心領神會,而且懂得不少,所以今天靠著,能夠懂得這一些,其實這幾年,的確賺了不少,要是沒聽懂那些的話,大概還在一輩子摸索渾沌當中。」[28S]

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李國修教授無師自通的摸索經驗,不藏私的傳承,將編導演畢生絕技,透過掏心挖肺的言傳身教,像種子般,灑在演藝圈、劇場界、灑在每一個被他執著和熱情感動的人身上,李國修精神開枝散葉。

李國修告別式主持人 曾國城:「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外省第二代,李國修,現在開始,讓現場所有的朋友,跟我們一起,走入他的世界。」

李國修的父母親隨著國民政府逃到台灣,1955年,李國修誕生在西門町的違章建築裡,百廢待舉的年代,大時代的分離動盪,台北的中華商場,成為李國修戲劇的原點,也是他永遠的鄉愁。

用戲靴標誌記憶中的父親,1996年,李國修在父親離去後,用創作傾瀉對父親的思念,《京戲啟示錄》四次搬上屏風舞台,打造戲中戲,映照時代的錯落,勾勒傳承與人生。

李國修恩師 吳靜吉:「他整個講的是,個人的自我追尋,還有他父親事業的追尋,他自己的事業的追尋以外,還有一個現代劇場的追尋,還有是一個京川戲曲的追尋,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追尋。」

在戲台上用山東方言與父親對話,下了戲台與生活認真對戲,李國修在屏風圈起來的書房,思索戲與人生的任何可能。

李國修子弟兵 編劇徐譽庭:「老師寫作方式很好玩,他書房其實不小,但是他要把書房圍成,用那種辦公屏風,圍成更小的空間,它一定要縮在一個角落,他說其實,很可能是他 童年的時候,他很喜歡躲在紙箱裡面,躲在紙箱裡面的時候,他自己在跟自己編故事,在紙箱裡面玩,他說所以只要,在一個箱型的空間,狹小空間裡面,他就會有 很豐沛的創意。」[27S]

住到老師家,近身學習,徐譽庭領會李國修的靈感來源,來自於認真生活,感受生命,更來自於對台灣這片土地的人們,發自內心的關愛,每回南下巡迴演出,李國修在各地都有朋友,在後台等不及要跟李國修分享生命。

李國修子弟兵 編劇徐譽庭:「甚至老師喜歡聽他們的口音,他到各地都會模仿各地的閩南語跟他們交談,那那個是真正對人的愛。//我現在跳開來看,他真的充充分分的表現, 他其實雖然是一個外省第二代,彷彿故鄉來自遙遠的北方,山東,但其實他已經,他的血脈其實,已經往台灣的土地在扎下了。」

編導演三絕,李國修一肩扛起創作的寂寞,為台灣留下27部劇本,屏風堅持本土原創,只因戲劇不能脫離生活,無法背棄時代,李國修選擇笑看人生,用他飽滿的生命力,補足故事的缺憾,感染全場觀眾。

雲門舞集創辦人 林懷民:「他等於是一輩子自學來成為一個大導演,在過去這麼多年來,屏風的戲帶給我們多少歡笑,帶給我們多少對於社會現象,乃至於家國歷史的一個省思,我認為他是一個,台灣最重要的,人民藝術家之一。」

李國修好友 李立群:「國修在台灣的舞台劇界所放出來的光跟熱,有它一定的影響,我看到這一切的開始,跟現在,我心裡面默默的明白,我們之間的交情是什麼。」

在逝去的台灣戲劇巨擘面前,且將複雜的台灣歸屬與認同,還諸天地,倘若李國修的戲劇,經過時間萃取,沉澱出不朽與不凡,那麼,也不枉李國修曾平行的貼近土地,真誠善良且執著,窮盡一生,開門、上台、演戲。

文字撰稿:張芝瑄

剪接後製:高秉寅

相關新聞

今日整點新聞

九評共產黨引發三退大潮

目前退出中共黨、團、隊總人數

隨處可看新唐人